第173章 李丽质公主身份暴露!(2 / 4)

加入书签

多种一株...”

“是陛下!”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盯着案上红布裹着的红薯土豆,心里对萧然的价值早有一杆清晰的秤。

当初为丽质定下与长孙冲的婚约,本是顺理成章的“亲上加亲”,勋贵圈层皆以为然。

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是“门当户对、巩固亲缘”的最优解,从没人觉得有何不妥。

毕竟在这大唐,皇室与勋贵联姻、表亲结亲本就是常态,哪有什么“不合适”的说法?

可萧然的出现,告诉所有人近亲结婚的危害。

不仅仅取消李丽质的婚事,还让这就是被你大众熟知。

萧然对大唐的贡献很大,大到李世民不知道怎么赏赐,联姻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功臣的功劳大到超出常规赏赐体系的承载范围,联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结亲”,而是一种“超越物质与爵禄的顶级恩宠”。

它用皇室最核心的“亲缘纽带”,将功臣与王朝的利益牢牢绑定。

既是对功劳的极致认可,也是对“无法用常规手段酬谢”的弥补。

常规赏赐有“天花板”,而联姻没有。

古代的爵禄、土地、金银,都有明确的层级与上限:

爵位最高到国公,土地再多也有“永业田”的规制,金银更是“有价之物”。

可萧然的功劳是“断万民饥馑之根”,是“让大唐每一年都能多养活数十万百姓”。

这份“惠及万世”的功劳,早已超出了“开国县伯”“十顷永业田”的承载。

若再往上封爵,会打破“军功优先、辅政次之”的爵制平衡,让李靖、房玄龄等开国老臣寒心。

若只加金银土地,又轻慢了“救千万人性命”的分量,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

而联姻不同,它给予的不是“可量化的利益”,而是“皇室自家人”的身份。

把长乐公主嫁给萧然,等于向天下宣告“萧然是朕的家人”,这份尊荣,比任何国公爵位都更显贵重,也更能匹配他那“无法用爵禄衡量”的功劳。

其联姻是“长期绑定”,比一次性赏赐更稳妥。

常规赏赐是“一劳永逸”的交易:你立了功,朕赏你东西,从此两清。

可萧然的价值是“持续性”的。

新粮需要他持续改良、推广,农技需要他传授,甚至他带来的新观念也需要他慢慢引导。

若只用常规赏赐,一旦萧然后续不愿再为朝堂出力,或遭人排挤陷害,大唐损失的将是“新粮这一根本”。

而联姻能把他与皇室的利益绑在一起:

他成了公主的夫君,便是皇室的核心成员,往后他的荣辱与大唐的兴衰紧密相连。

既没人敢轻易动他,他也会更主动地为大唐谋划。

对李世民而言,这不是“赏赐”,而是“用亲缘锁住这颗‘定海神针’”,确保新粮的红利能长期为大唐所用。

联姻能满足萧然“非常规的需求”。

寻常功臣求爵禄、求财富,可萧然偏是个“无欲无求”的人。

不贪官、不恋财、不喜热闹,唯一在乎的是“在栲栳村安稳种粮”和“护着李丽质”。

常规赏赐根本戳不中他的需求,甚至会让他觉得“被束缚”。

而联姻恰好满足了他最在意的两点:

一是给了李丽质“名正言顺的身份”,护她名声,免她受闲言碎语。

二是通过“皇室亲家”的身份,为他在栲栳村的安稳提供了“最高级的保护伞”。

没人敢再打扰他种粮,也没人敢动他身边的人。

对萧然而言,这份“安稳与护佑”,比任何金银爵禄都更珍贵。

对李世民而言,这是“用他最想要的东西,酬谢他最无法衡量的功劳”,既不违他本心,又全了君臣情谊,堪称“最优解”。

说到底,当功劳大到“常规体系装不下”,联姻就成了皇室唯一能拿出的“超规格恩宠”。

它用血缘替代物质,用长期绑定替代一次性交易,用“满足对方核心需求”替代“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