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世民探讨兵书!(3 / 4)

加入书签

短兵、御突厥练骑兵,需按边境地形定兵制”时,他索性站起身,捧着书在殿内踱了两步。

李世民合上兵书,又惊又喜,“这小子,有此等好东西,居然不早些拿出来。”

“右仆射,这是萧然让你给朕带回来的?”李世民看向李靖。

“陛下,不是,这是萧然小郎君赠送给臣的!”

李世民脸上的笑僵住了,自己有点自作多情。

但是李世民也不纠结这种问题,不管怎么说,给李靖的自己也能看到。

李世民将书重新摊开在案上,指尖划过“鸳鸯阵”的图文注解。

抬头看向李靖时,语气已没了方才的玩笑意,多了几分君主探讨国是的郑重:

“药师,你征战多年,也见惯了我大唐的军制。”

“此书里的法子,你觉得哪些能用到,哪些又得放一放?”

李靖躬身上前两步,目光落在书页“抗倭需练短兵相接”一句上,先摇了摇头:

“陛下,此书著作之人应该是常年抗倭,对付的多是沿海倭寇、山林盗匪,故而重短兵、重水战。”

“可我大唐主要边患在漠北突厥、西域诸国,骑兵才是根本。”

“这水战的细枝末节,于我大唐用处不大,顶多让沿海州府的守军略作参考。”

李世民颔首赞同,指尖点了点“伍长职责十三条”:

“你说得在理。”

“但你看此处——我大唐伍长,历来是‘冲锋在前、统兵在后’。”

“可此书竟让伍长管士兵饮食冷暖、记家眷安危,甚至要报军需短缺。”

“往日平獠时,有士兵因家眷受灾而心不在焉,若当时伍长能早察觉、早禀报,何至于影响士气?”

“只是...”

李世民话锋一转,眉头微蹙,“我大唐军卒数十万,若每个伍长都要管这些‘琐碎事’,基层能否撑得住?”

“毕竟各州府的户籍、军需统计,本就靠地方官,再让伍长分心,怕是会乱。”

“陛下顾虑极是!”

李靖连忙接话,语气里带着认同,“臣倒觉得,不必全军推广,可先在西南、西北两处边军试点。”

“西南多山林,正用得上‘鸳鸯阵’,伍长管兵心也能稳士气。”

“西北对付突厥,仍以骑兵为主,伍长只需学‘记军需、察伤病’,不必贪多。”

“等试点见效了,再慢慢调整,这样才稳妥。”

李世民闻言,嘴角露出一抹笑意,翻到“兵民相济”那页:

“你这点子好。”

“再者,此书最让朕心惊的,是‘兵从民来,不扰百姓则兵源不绝’。”

“隋亡就是因为过度征调民力,逼得百姓反了。”

“我大唐虽轻徭薄赋,可往年征兵时,仍有地方官借机扰民。”

“若按此书所言,让将领约束士兵,不许劫掠百姓,甚至帮百姓秋收,这‘兵民一心’,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啊!”

“陛下圣明!”

李靖眼说道:“臣去年在陇右练兵,见有士兵踩坏百姓麦田,当时只重罚了士兵,却没想着从‘根上’教士兵敬民。”

“此书说‘练胆先练德,扰民者虽勇亦斩’,这话比任何军法都实在。”

“士兵敬民,百姓才会敬军,往后征兵、筹粮,才会顺利。”

李世民又翻了几页,到“赏罚需实时实地”一句时,忽然笑道:

“还有这个!前日兵部奏请奖赏平獠将士,说要汇总名单后再封赏,朕还准了。”

“可按此书所言,士兵刚立了功,当场赏酒、赏布,那股劲儿能顶十天半个月。”

“若等上一两个月,再厚的赏也没了滋味。”

“往后兵部的赏罚,得改改了。”

“陛下所言极是!”

李靖补充道,“臣还注意到‘衣甲需合身’,往日军需官造甲胄,只按‘大中小’三码,瘦兵穿宽甲、胖兵穿窄甲,不仅不舒服,还影响挥刀射箭。”

“此书说‘按兵卒身形造甲,损耗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