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世民探讨兵书!(2 / 4)
墨痕,就见内侍张阿难轻步进来,躬身禀道:
“陛下,右仆射在外求见,说有急事。”
李世民握着笔的手顿了顿,眉梢微挑:“药师?他不是带着夫人去栲栳村找孙先生问诊了吗?怎的这时候回来了?”
李世民记得李靖离宫时,还说要在栲栳村一日,现在还早,竟急匆匆折返,倒少见。
“奴婢也不知,”张阿难垂着头,声音放轻,“只是看右仆射神色,不似平日沉稳,怀里还抱着个东西,紧得很,倒像是怕摔了碰了。”
李世民放下笔,往后靠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着案沿:“宣他进来。”
不过片刻,殿外就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却比往日急了几分。
李靖一身常服,未及换朝服,怀里果然捧着个布包,布角紧紧攥在手里。
连行礼时都没敢把布包放在地上,只躬身道:“臣李靖,叩见陛下。”
“免礼。”
李世民目光落在那布包上,见布包边角隐约露出一点纸页,质地不似大唐宣纸,倒透着股紧实的光泽。
“你这怀里揣的是什么?竟让你连回府换衣的功夫都省了?”
李靖直起身,双手捧着布包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正是那本《纪效新书》,纸页平整,墨字清晰,横排的版式在满是竖排手抄本的太极殿里,格外扎眼。
李世民的目光刚落在书页上,指尖就下意识往前伸了伸。
待看清那极小却工整的字迹,还有纸张特有的挺括质感,眉头倏地舒展,语气里带着几分了然,又有几分意外:
“这是...萧然那小子的东西?”
他虽没见过萧然拿出这本书,却记得之前在萧然家里看到了借孙思邈的草本纲目和太极拳。
不是大唐工匠能造的纸,也不是人工手抄能有的规整。
“回陛下,正是,觉得此书甚是不凡,请陛下过目。”
李靖没有说这是兵书,倒是让李世民更好奇了。
“朕倒是要瞧瞧,萧然这小子的东西,都不一般。”
张阿难接过李靖手里的书,恭恭敬敬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指尖搭在书脊上,初时只带着几分“看萧然又出什么新鲜名堂”的随意。
毕竟他自幼习兵法、统三军,见惯了《孙子》《吴子》这类传世兵书。
对这本版式怪异的小册子,本没抱太多期待。
指尖漫不经心地翻过两页,目光扫过“兵不贵多而贵精”。
只淡淡颔首,心里想着“此理寻常,算不得新奇”。
可当视线落在“练胆非靠战前训话,需每日查士兵冷暖、解家眷之忧,军心稳则胆气生”时。
他搭在书脊的手指蓦地一僵,漫不经心的神色瞬间敛去。
他抬头看了眼李靖,见对方垂首立着,才重新低头,逐字逐句重读。
作为君主,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军心”的重要性。
之前征东突厥,有士兵因家眷遭灾而阵前分心,当时只派官安抚。
却没想过“日常查探”竟能提前防患。
如今此书将“管兵心”写进练兵根基,戳中的正是大唐军制里“重战术、轻人心”的疏漏。
翻到“伍长职责需含‘记士兵家眷信息、报军需短缺’”时,李世民忽然从龙椅上坐直了身子。
指尖在纸页上重重一点,呼吸都比平日重了几分。
他想起前几日兵部奏报:边军伍长多是武将出身,只懂带兵冲锋,连士兵缺粮都要等军需官巡查才知。
若按此书所言,让伍长管这些“琐碎事”,岂不是能让中央更快掌握边军实情?
这哪里是练兵之法,分明是强化中央对军队掌控的妙策!
张阿难在旁见陛下原本松弛的肩背渐渐绷紧,握着书的手甚至微微用力。
连案上的朱笔都被碰得滚了半寸,赶紧悄悄上前将笔扶稳,又轻步退了回去。
李世民越往后翻,眉头皱得越紧,却不是不满,而是震惊于书中的“全局观”。
看到“抗倭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