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玻璃出炉!(3 / 4)
,盛汤时能透出汤色的醇厚,甚至装水果时,日光透过玻璃照在果肉上,会形成“玉盘映珍馐”的雅趣。
这种视觉体验是陶、瓷无法替代的,恰好满足上层社会“宴客显雅”的需求。
这个是妥妥的奢侈品,价格可以高一点,至于具体多少,萧然也没数。
这种东西,现在只有萧然有,价格高也正常。
长安城不缺有钱人。
萧然想问问李丽质豫章公主,她们对这些比较熟。
皇宫就有不少琉璃器皿。
孙思邈没有关注烧玻璃的事情,一门心思在本草纲目上。
大晚上的,都是挑灯夜读。
这个时代的灯比较暗,好在孙思邈眼神比较好。
但是萧然的书,字体比较小,看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
看一阵子,孙思邈就得揉揉眼睛。
之前萧然种下的红薯也早就长出来了。
时不时的都会去看看。
不仅仅是萧然,张大郎张二丫对这件事也很上心。
吃过红薯,觉得很美味。
希望来年可以多种点。
尽管大唐气候较后世略暖,据史料记载,初唐关中冬季气温约比现代高1-2℃,但仍会出现霜冻甚至短时降雪。
而红薯是典型的喜温作物,耐寒性极差,气温低于0℃便会冻伤,低于-2℃则会冻死,必须人工防护才能越冬。
先在红薯苗四周插密集的树枝,形成1米高的“防风障”,阻挡西北寒风直吹幼苗,减少热量流失。
树枝障内侧,给幼苗根部培土,加厚至10厘米,再覆盖一层厚厚的树叶和杂草,厚度约20厘米,既能隔绝冷空气,又能利用枯枝腐烂释放的微弱热量保温。
若幼苗数量较少,可在上方用细竹条搭成拱形,再覆盖一层油纸或破旧麻布,边缘用土压实。
白天正午气温升高时掀开透气,避免闷坏幼苗;傍晚再盖严,形成“微型温室”,可使内部温度比外界高3-5℃,有效抵御霜冻。
萧然做这些,也让张锦禾张二丫大开眼界。
之前没有做过这些。
红薯对萧然来说太重要了,事关重大,不能马虎。
萧然很少再钓鱼,生活很充实。
三娘心心念念的两个小姐妹也再次来了栲栳村。
李丽质下马车笑着说道:“兕子梵音天天念叨三娘小黑,想来玩。”
总得找个借口,要不然不好意思。
来萧然家里实在太频繁了。
“三娘也是,天天念叨兕子梵音。”萧然揉揉小公主的脑袋。
现在比较熟悉了,这样也不觉得突兀。
主要是小公主不排斥。
只是天气越来越冷,几个公主身上的衣服明显是比之前厚了。
“咦,怎么感觉小郎君家里暖和些?”进入客厅,豫章公主笑着说道。
“去旁边更暖和。”萧然带着几个公主去了用炕的堂屋。
这里暖的更明显。
“确实暖和。”李丽质笑了笑。
“因为这里有炕...”
李丽质伸手摸了摸炕沿的砖石,触手温乎乎的,连带着袖口都染上点暖意。
她转头看向萧然,眼里带着几分了然的笑意:“我记起来了,上次来瞧你盖这新屋,见匠人在屋里砌这方方正正的砖石台,还问你这是做什么,你只说‘冬天就知道了’。”
“还是小郎君考虑周到,冬天有这个可比火盆火炉舒服。”
宫里过冬,靠的是炭盆,离得近了烤得慌,离远了又冷,夜里还总担心炭气呛人。
这炕倒好,整面都是暖的,坐多久都不觉得燥,连带着屋子角落都比别处暖三分。
豫章公主也想到了,之前厨房的灶台连接就是这个屋子里面的炕的。
萧然是早早就想到了这些。
现在外面有点冷,三个小丫头也没有跑出去玩,就在炕上。
这个时代喜欢跪坐,炕上放在案桌刚刚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