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玻璃出炉!(2 / 4)

加入书签

硬度比铅钡琉璃高,用铁钉划表面,仅留浅痕,但因退火不足,内部应力未消,遇骤冷易裂。

萧然觉得很多地方可以改进,提高质量。

不能说失望,毕竟自己也没有烧过玻璃,之前只不过是了解理论。

张大郎几人看到玻璃出炉激动的不行。

对萧然更是佩服的不行。

在张大郎等人眼中,这是奇技淫巧,一般人肯定是不会的。

张锦禾和张二丫也带着三娘过来。

看到玻璃的时候同样很激动。

其他人不知道,张锦禾对琉璃是了解一些的。

“锦娘,觉得如何?”萧然问张锦禾,其他人没见过,自然是不知道的。

“除了小郎君家里,我没有见过这样的,这个比长安城琉璃铺子里面的好看...”

张锦禾家里也没有用过,也没有去过用琉璃的人家。

只是在长安城铺子里面见过。

张二丫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这个不如家里的好看。

到现在张锦禾张二丫也不知道萧然的玻璃杯是哪里来的。

“还能改进一下...”萧然的目标可不是做容器装饰品这些。

萧然要做窗户,镜片,镜子,望远镜这些东西。

这种质量的玻璃肯定是不行的。

改进方向:从“能用”到“好用”

首先就是除杂去色。

发现浅绿来自石英砂中的铁屑后,萧然让人用磁铁反复吸附砂粒,再用河水淘洗三遍。

二次烧制时,玻璃绿调淡了大半,接近无色,透光率提升至80%。

最初窑温忽高忽低,煤炭燃烧不均匀,导致玻璃液有气泡。

萧然在窑炉加了个“观火孔”,用耐火泥做的小窗口,通过火焰颜色判断温度。

橙黄为1200℃,亮白为1500℃,并在原料中多加了半成芒硝。

改进后,气泡减少七成,玻璃表面光滑如镜。

第一次因直接露天冷却导致碎裂,后来萧然建了个“慢冷窑”:将成型玻璃放入后,用炭火维持300℃恒温两天,再每天降50℃,七天后取出。

如此处理的玻璃,从炕上掉到地上竟没裂,韧性显著提升。

用竹管蘸取玻璃液时,最初总粘管。

萧然在竹管前端涂了层草木灰,这样耐高温,再练了十几次“旋转吹气”,终于吹出壁厚不足3毫米的小碗——对着光看,能清晰看到碗沿的纹路。

铅钡琉璃因含铅钡,时间久了会“失透”,也就是表面变浑浊,而萧然的钠钙玻璃化学稳定,不会这样。

铅钡琉璃莫氏硬度仅4-5级,日常磕碰易出划痕。

钠钙玻璃硬度达6-7级,能承受轻微撞击。

且经退火后,可耐受80℃温差,而这个时代琉璃遇50℃温差就可能裂。

其他人琉璃用铅钡作助熔剂,铅料昂贵且有毒。

萧然用的天然碱、石灰石在关中遍地都是,成本仅为铅钡琉璃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吹制技术能做出薄壁杯、长颈瓶等复杂器型,其他的琉璃受限于模铸,多是扁平的璧、剑饰,器型呆板。

虽然还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比起之前好很多。

之前萧然问过张锦禾,所以现在做的主要是中小型日用器皿碗、盘、杯,辅以少量陈设用的花瓶,而非单纯的装饰性器物。

这符合初唐的社会需求,萧然也能顺便赚钱。

现在萧然的钱够用,但是不介意多赚点。

萧然这个质量的玻璃器皿,不愁卖不出去。

初唐民生刚从战乱中恢复,贵族与富商阶层对“精致生活”的需求已显露,而普通百姓仍以陶、瓷、漆器为日常用具。

玻璃器物的初期受众必然是有购买力的上层社会,而他们对玻璃的需求,首先落在“实用且新奇”的日用场景上。

贵族宴请时,惯用漆器、银器彰显身份,但玻璃碗盘的透光性是独一份的。

盛酒时能映出酒液的清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