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集:虚拟糖坯里的老规矩(2 / 4)

加入书签

性子,人得顺着它们来,这就是老规矩。”

“风哥,想啥呢?”小陆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语音气泡加好了,你再试试——我故意把龙鳞刻断了。”

风痕接过平板,屏幕上果然有一块龙鳞歪歪扭扭地裂着,没等他点“重来”,一个带着木纹边框的气泡弹了出来,陈老的声音慢悠悠地响起来:“别急,糖凉了能回炉,手艺错了能重练。你看那糖坯,就算裂了,放回到灶上烤烤,还是能捏回来的。”

气泡工具。风痕点了点图标,虚拟铜勺立刻带着橘色的光,轻轻舀起一点“热糖”,敷在断裂的龙鳞上,裂纹竟然慢慢愈合了,连痕迹都几乎看不见。

“这个设计好!”他忍不住夸了句,“不是让用户‘重来’,是让用户‘修补’,这才是学手艺的样子——没人一开始就刻得好,都是修修补补练出来的。”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温如霜抱着个木匣子走了进来。木匣子是老松木的,边角磨得圆润,上面还刻着个小小的糖龙图案,是陈老年轻时的手艺。她把匣子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铺着红绒布,放着三样东西:一把小竹刀,一把铜勺,还有一块巴掌大的麦芽糖坯。

“陈老让我带来的,说给你们当‘参照’。”温如霜拿起那把竹刀,递给风痕,“你掂掂,这刀的重量有讲究——刀柄是楠木的,比普通竹刀重两钱,刻糖的时候,手不容易抖。陈老说,刻糖龙的‘刀感’,一半在手上,一半在刀上,你们做虚拟反馈的时候,可别漏了刀柄的重量。”

风痕接过竹刀,指尖捏着刀柄——确实比他想象的沉,楠木的纹理磨得光滑,贴在掌心很舒服。他试着像陈老那样,用拇指顶着刀柄末端,食指压在刀背上,轻轻往下按,忽然明白过来:重一点的刀柄能自然下垂,帮手稳住方向,这就是陈老说的“刀帮人稳”。

“我知道该怎么改了。”他立刻坐回电脑前,调出“力度反馈”模块,在代码里加了一行新指令,“根据用户刻痕的长度,调整震动的‘沉坠感’——刻0-3时,震动频率是20hz,模拟刀柄刚抬起的轻;刻3-8时,频率降到12hz,震动更厚重,像刀柄自然下垂的重量;超过8,再降到8hz,模拟刀身压在糖坯上的实。”

小陆凑过来看代码,越看越兴奋:“风哥,这么一来,用户握平板的手,就能感觉到‘刀在变重’?就像真的拿了把陈老的竹刀?”

“试试就知道了。”风痕把改好的程序导进平板,递给温如霜,“温姐,你按陈老教的手法刻刻看,不用急,就刻龙角。”

温如霜接过平板,指尖在虚拟糖坯的尖角处定了定神,才像陈老那样,先轻轻划了道浅印。指尖刚碰到屏幕,就感觉到一阵轻微的震动,像竹刀刚离开桌面的轻;她慢慢往下刻,刻到5时,震动忽然变沉了,掌心能感觉到一种往下坠的力道,像刀柄真的在自然下垂;刻到龙角顶端,需要轻轻挑起时,震动又轻了些,刚好能稳住手的力道。

“就是这个感觉!”她惊喜地抬头,手里还捏着平板,“刚才刻到龙角转弯的时候,震动突然变沉,我下意识就放慢了手速,跟当年在竹溪村学刻糖龙时一模一样——陈老当时就说,‘龙角要挑着刻,刀重了就会断,刀轻了就会歪’,现在这震动,比陈老的话还直观!”

风痕笑了,指了指屏幕角落的小图标:“不止这个,我们把你整理的‘糖艺老规矩’都做成了隐藏提示。比如刻龙鳞的时候,要是相邻的鳞片离得太近,就会弹出陈老的语音:‘鳞要留缝,糖要透气,不然烤的时候会裂’;要是刻得太密,就会提示‘糖龙要穿“松衣裳”,太挤了不舒服’——都是陈老原话,没改一个字。”

温如霜心里一暖,伸手摸了摸木匣里的真实糖坯。那糖坯已经凝固了,表面泛着琥珀色的光,靠近边缘的地方,还有陈老当年试刀时留下的细痕,跟虚拟糖坯上的刻痕几乎一模一样。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跟陈老提“虚拟糖坊”的事,老人当时还皱着眉说:“糖是热的,手是暖的,屏幕是冷的,怎么传手艺?”

现在她终于能回答陈老了——屏幕或许是冷的,但技术能把糖的热、手的暖,都装进去。

“对了,陈老还有个想法。”温如霜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手机,点开一段录音,“他说想在虚拟工坊里‘带徒弟’,不是放预制好的视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