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集:虚拟糖坯里的老规矩(1 / 4)

加入书签

风痕的指尖在平板屏幕上悬停了三秒,才缓缓落下。虚拟糖坯是淡金色的,像陈老灶台上刚熬好、还泛着热气的麦芽糖,指尖划过的瞬间,屏幕里立刻浮出一道细痕——不是生硬的像素线条,而是带着点绒感的浅金色刻痕,像极了二十年前,他蹲在竹溪村老糖坊里,看陈老用小竹刀在真实糖块上留下的印记。

“还是太‘利’了。”他皱着眉往后退了半步,把平板转向身旁的小陆。屏幕里的刻痕边缘泛着冷白的光,像没揉开的糖渣,“陈老刻糖的时候,竹刀走得慢,糖会顺着刀刃微微化开,边缘是圆的,不是这样扎手的。”

小陆赶紧凑过来,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调出“刻痕边缘算法”的参数面板:“风哥,是不是把‘糖体融化系数’再调高一点?之前设的是0.3,模拟刚凉透的糖坯,要是调到0.5,应该能出那种温润的质感。”

风痕没说话,只是重新拿起平板,指尖贴着屏幕慢慢移动。这次刻痕边缘果然软了些,可他还是摇了摇头:“不对,是手法的问题。陈老刻糖有个规矩,‘先定线,再走刀’——先拿刀尖轻轻划一道印子定方向,再顺着印子慢慢推刀,这样刻出来的线才稳。咱们现在是‘一划成型’,少了‘定线’那步的缓冲,所以才显硬。”

他说着,刻意放慢了动作:先让指尖在虚拟糖坯上轻点,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浅印,停顿半秒,再顺着浅印匀速滑动。这一次,屏幕里的刻痕先是细如发丝的淡金,随后慢慢晕开,边缘裹着一层极淡的糖雾,像真实糖块被竹刀温过的样子。

“对,就是这个感觉!”小陆的眼睛亮了,赶紧在代码里加了“双阶段刻痕”指令——第一阶段是“定线模式”,指尖压力低于200g时,只生成浅印;第二阶段是“走刀模式”,压力超过200g,才会生成完整刻痕,“这样用户只要模仿陈老的手法,就能刻出老糖艺的质感,不用自己调参数。”

风痕点点头,目光又落回屏幕中央的虚拟糖坯上。那是一块标准的“糖龙坯”,长约十厘米,宽五厘米,顶部留着个小尖角,是刻龙首的位置。他记得陈老说过,刻糖龙最忌“急”,有句老话说“慢过竹节,快过糖流”——刻到龙身竹节纹的时候要慢,不然纹路会断;刻到龙尾“糖流纹”的时候要快,不然糖凉了会结硬,刻不动。

“把‘走刀速度反馈’拆成两段。”他头也没抬,指尖在虚拟糖坯的龙身位置点了点,“龙身竹节区,速度超过0.5\/s就触发震动提醒,模拟‘糖要断’的手感;龙尾糖流区,速度低于1\/s就弹出提示,像陈老当年在旁边敲我手背那样。”

小陆立刻修改参数,还加了个“实时手感曲线”在屏幕角落——蓝色线代表当前走刀速度,红色线是标准速度范围,一旦蓝色线超出范围,曲线就会变粗,同时平板机身会发出对应的震动。风痕试了试刻龙身,当他走刀稍快时,手腕突然感觉到一阵轻微的、断断续续的震动,像陈老当年用竹刀背轻轻敲他的手:“慢些,慢些,竹节要一节一节刻,急不得。”

“这个震动频率对了。”风痕松了口气,把平板递给小陆,“再加个‘老匠人提示’模块——别用‘失败’‘错误’这种词,用户刻坏了,就弹出陈老的语音气泡。我记得昨天温姐带回来的录音里,陈老说过‘别急,糖凉了能回炉,手艺错了能重练’,就用这句。”

小陆边输代码边笑:“之前做游戏模块的时候,策划总说要‘强反馈’,错了就亮红灯,现在倒好,错了还要哄着来。”

“这不是游戏。”风痕靠在桌边,望着窗外远处的老槐树,忽然想起昨天去竹溪村的事。温如霜带着他去见陈老,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手里攥着块裂了纹的糖坯,阳光照在糖坯上,裂纹里还嵌着点竹刀的木屑。

“当年我学刻糖龙,头三个月只许刻碎糖块。”陈老的声音还在耳边转,“刻坏第一块,师父说‘糖碎了能熬,手慌了熬不回来’;刻坏第五十块,师父说‘你不是在刻糖,是在跟糖较劲’;直到刻坏第一百块,师父才把正经的糖龙坯子放在我面前,说‘现在你知道糖的性子了’。”

风痕当时没说话,只是摸了摸陈老放在桌上的竹刀——刀柄被磨得发亮,靠近刀刃的地方有个小缺口,是当年刻坏糖坯时崩的。老人说那把刀用了四十年,刻过三千多条糖龙,“刀有刀的性子,糖有糖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