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辽土初繁悲将逝 庙食千秋念忠魂(2 / 3)

加入书签

点头:“老将军放心,末将定会守好辽东,办好屯田,不辜负您的心血!您安心养病,朝廷的太医很快就会到了!”

可张士贵却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黯淡,他望着帐顶,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能发出声音,头微微一歪,眼睛缓缓闭上,握着薛仁贵的手也无力地垂落。

“老将军!老将军!”薛仁贵连声呼唤,可榻上的人再也没有回应。窗外的春风吹进卧房,吹动了帐幔,却吹不散满室的悲戚。

张士贵病重的消息,早已快马传往长安。彼时,太极殿内正举行朝会,商议着辽东岁贡之事——今年辽东屯田丰收,预计可向长安运送粟米二十万石,朝臣们正纷纷上奏庆贺,李世民的脸上也满是笑意。可当内侍捧着辽东的急奏走进大殿时,殿内的欢愉瞬间淡了下去。

李世民接过奏报,目光扫过“张士贵病重”四字,脸上的笑容骤然僵住。他手指微微颤抖,展开奏报,一字一句地读着,往日里沉稳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张士贵的身影——安市城攻坚战中,他率敢死队攀城先登,甲胄被高句丽的箭矢射得像刺猬,却依旧挥舞着长刀冲锋;辽水畔押运粮草时,遇山洪暴发,粮船被困在激流中,他二话不说跳进冰冷的河水,指挥船工们将船靠岸,事后高烧三日,却只说“粮草无事便好”;去年冬至,他还从辽东送来一封奏疏,详细禀报了土豆、玉米的亩产,字里行间满是对辽东的牵挂。

“张老将军这一生,都在为大唐征战、戍守。”李世民放下奏报,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沙哑,目光望向殿外,仿佛能透过层层宫墙,看到辽东的方向,“从太原起兵时,他便随朕征战,如今又守着辽东五年,操劳至死……”说到此处,这位铁血天子的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长孙皇后闻讯赶来时,正见李世民站在御案前,望着辽东的舆图出神。她走上前,轻声道:“陛下,张老将军忠君爱国,一生戎马,如今驾鹤西去,当以厚礼葬之,以慰其英灵,也让边疆将士与辽东百姓知晓,朝廷不忘功臣。”说罢,她取来笔墨,亲自在宣纸上写下吊唁的敕文,笔锋间满是敬重:“士贵起于行伍,忠贯日月。征辽东则勇冠三军,先登陷阵,血染征袍而不退;镇边鄙则惠泽万民,躬耕垄亩,栉风沐雨而不辞。其功在社稷,护我大唐疆土;其德在生民,安我辽东百姓。当追赠官爵,厚葬之,令地方官四时祭拜。”

李世民接过敕文,看罢点头,当即命内侍将敕文送往礼部,又传旨让太医院挑选三名最好的太医,即刻动身前往辽东,若张士贵还有救,务必将他治好。可谁也没想到,不等长安的吊唁使与太医抵达,辽东便传来了张士贵溘然长逝的噩耗——这位老将缠绵病榻半月,终究没能熬过深秋的寒意,在一个落叶满阶的清晨,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开,平壤城的百姓自发罢市。农夫们放下手中的锄头,商贩们收起摊位上的货物,连平日里喧闹的酒肆、茶馆都紧闭着门。从张府到城外的墓地,沿途挤满了百姓,老人们拄着拐杖,妇人抱着孩子,孩童们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花,跟着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哭声漫过辽水两岸,连河水似乎都放慢了流速,仿佛在为这位守护辽东的老将哀悼。

长安接到讣告时,李世民正在御花园中查看从辽东送来的玉米种子。听闻消息,他手中的玉米穗“啪”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沉默良久,才对着内侍吩咐:“罢朝三日,举国哀悼。命礼部尚书卢承庆亲赴辽东,主持张士贵的葬礼,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襄’,赏布帛千匹,粟米五百石,由其长子张虔陀承袭爵位。”

长孙皇后站在一旁,眼中也满是悲戚,她沉吟片刻,道:“陛下,张老将军戍守辽东五年,百姓受其恩惠甚多,若仅以朝廷之礼安葬,恐难慰百姓思念之情。臣妾以为,当在辽东为他建一座宗庙,将他的牌位供奉其中,与那些收复辽东的英烈一同受百姓祭拜,让他的功绩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当即准奏:“皇后所言极是。就依你之意,命辽东都护府牵头,让百姓自愿捐资建庙,庙名定为‘辽东名宦祠’,除张士贵外,凡为辽东安定立下大功者,皆可入祠受祀。”

诏令传至辽东,百姓们纷纷响应。平壤城的商户捐出银钱,农夫们自愿前来搬运木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