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回 太极殿内忆忠魂 辽东故骨归长安(2 / 2)

加入书签

诗,愿为诸位先烈送行,也为陛下分忧。”说着,他展开诗稿,一字一句念道:“辽水汤汤埋骨寒,故魂千里盼归鞍。今朝得入中原土,不教英名月下残。”

李世民接过诗稿,指尖轻轻摩挲着纸上的字迹,眼眶渐渐泛起泪光。他抬头望向殿外的月光,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好一个‘不教英名月下残’!当年麦铁杖将军临刑前,曾对杨天子言‘臣若战死,不求封赏,唯望陛下照看臣的子孙’。可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他的后人早已流落民间,无人问津。今日我大唐不仅要迎回他们的遗骨,还要寻访所有隋军阵亡将士的后人——凡能查证者,皆赐田三顷、宅一所,免赋税五年,让他们知道,为国捐躯者,永不会被遗忘,他们的家人,大唐会替他们照看!”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已命吏部与户部联合查阅隋室档案,又派人去当年隋军征兵的各州府寻访。目前已查明,麦铁杖将军的孙子麦思仁,如今在齐州务农;辛世雄将军的女儿辛氏,嫁在相州,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一双儿女。臣已派人快马去接,不日便可抵达长安,交由鸿胪寺安置。”

“善。”李世民颔首,目光转向平阳公主,“姐姐,你麾下的娘子军,皆是巾帼英雄,心思细腻。可派些女兵前往昭陵,为遗骨墓茔洒扫祭奠,再备些纸钱香烛,让这些漂泊数十年的英魂,能感受到故乡的暖意。”

平阳公主起身应道:“臣遵旨。”她想起自己当年率娘子军驻守苇泽关时,也曾见过士兵战死的模样——那些年轻的士兵,有的还没来得及留下姓名便埋入黄土,如今听闻要为隋军将士送行,眼中亦有动容,“臣会亲自挑选女兵,备齐祭奠之物,定让诸位先烈安心。”

殿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咚——”,三更的钟声在宫墙内回荡,夜色愈发深沉。李世民却毫无倦意,他走到殿中,望着满殿文武,朗声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隋军将士的血,不能白流。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疆土虽重,却不及民心珍贵;战功虽荣,却不及将士性命要紧。从今往后,凡我大唐将士,无论官职高低、战功大小,若战死沙场,必派专人收敛遗骨,送归故乡;凡为国捐躯者,其家室由朝廷按月供养,其英名由史官载入史册,传之后世!”

“陛下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再次响起,比昨夜庆功时的欢呼更添了几分厚重与真挚。苏定方望着阶上的天子,又想起那些即将跨越千里归乡的遗骨,突然明白,收复辽东的意义,不仅在于疆土的回归,更在于让那些被遗忘的忠魂重新被铭记,让“家国”二字,真正刻在每一个大唐人的心里。

烛火摇曳中,君臣再次举杯,杯中的素酒不再是庆功的欢宴,而是对忠魂的告慰,对历史的敬畏。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有人低声念着那些隋军将领的名字,殿内的气氛肃穆却不沉重,反而透着一股跨越时空的温情。

窗外,月光洒满长安,银辉落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落在通往灞桥的驿道上,仿佛在为那些即将归来的英魂,照亮回家的路。三日后,三万余具隋军遗骨的棺木抵达长安,苏定方与薛仁贵率百名骑士出城迎接,百姓们自发站在驿道两侧,手持香烛,默默送行。棺木缓缓驶过朱雀大街,驶过当年隋军出征时走过的路,最终安葬在昭陵之侧,“忠魂碑”上刻着“大业隋军,为国捐躯,大唐永记,魂归故里”十六个大字。

后来,有唐人路过昭陵,见碑前常年有百姓祭扫,便写诗赞曰:“辽水当年血未干,故魂千里返长安。碑前松柏常青翠,不负英雄白骨寒。”这诗句流传后世,让那些大业年间的忠魂,与贞观盛世的荣光一道,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从未褪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