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回 太极殿内忆忠魂 辽东故骨归长安(1 / 2)

加入书签

太极殿的烛火比昨夜更盛,数十盏鎏金灯架沿殿柱排开,灯芯跳动的光影里,龙纹浮雕在梁柱上流转,映得满殿君臣的面容褪去了昨日庆功的欢悦,添了几分沉郁肃穆。李世民放下手中金樽,酒液在盏中轻轻晃动,琥珀色的涟漪里似映着辽东的冻土与残雪。他目光缓缓扫过阶下诸人,醇厚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昨日庆功,是贺我大唐收复辽东;今日聚首,更该记挂着前朝那些埋骨他乡的英魂。自大业七年杨广首征高句丽,至今已过三十有八年,那些汉家儿郎的尸骨,还在辽东的雪地里埋着啊。”

话音落时,殿内鸦雀无声。长孙皇后微微侧身,示意侍女奉上早已备好的素酒——青瓷盏中盛着淡青色的酒液,没有葡萄酿的醇厚,却透着几分清冽的敬意。她轻声道:“陛下说得是。大业年间,杨天子三征高句丽,百万将士出征,归来者不足三成,多少忠魂血染沙场,尸骨暴露荒野,连块记姓名的木牌都没有。如今辽东已定,是该让他们魂归故土,入土为安了。”

房玄龄上前一步,双手捧着一卷文书躬身行礼,苍老的声音里满是郑重:“陛下仁心,臣已按旨意,命人分三路在辽东境内搜寻隋军遗骨。自平壤至萨水,自盖马大山至辽东城,凡当年战事旧址,皆仔细翻找,共计收敛三万七千余具遗骨。臣已命工匠赶制棺木,皆以柏木为材,裹以粗布,不日便由驿道运抵长安。臣拟将其安葬于昭陵之侧,设‘忠魂碑’记其事,让后世子孙知晓这些将士的功绩。”

“好,就依玄龄所言。”李世民点头,端起青瓷素酒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发出轻微的窸窣声,“这杯酒,不敬天,不敬地,敬那些大业年间为国捐躯的隋军将士!是他们的血,为我大唐铺就了收复辽东的路,这份恩情,大唐不能忘,朕不能忘!”

阶下诸人齐齐起身,双手捧着素酒盏过头顶,随后缓缓倾斜,淡青色的酒液顺着杯沿淌下,渗入青砖缝隙,仿佛化作了当年辽东冻土下凝结的血水。魏征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目光悠远,慨然道:“大业天子虽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耗尽民力,终致天下大乱,然其志在收复辽东故土,亦有可取之处。那些追随他出征的将士,皆是披坚执锐的汉家儿郎,他们为国而战,不该被岁月遗忘,更不该被史书埋没。”

这话一出,不少亲历过隋末战乱的老将都红了眼眶。屈突通扶着案几站起身,他年近七旬,腿脚已有些不便,声音却依旧洪亮:“臣还记得,大业十年,麦铁杖将军为先锋,率数百壮士夜袭平壤城。那时夜色如墨,辽水寒风刺骨,将军身先士卒,提着长刀杀上城头,却不料中了高句丽人的埋伏。他被乱箭射穿胸膛,仍拄着刀站立,高呼‘不破高句丽,誓不还朝’,直至力竭倒下!”

他身旁的屈突盖跟着补充,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还有辛世雄将军,在萨水之战中,隋军遭高句丽人半渡而击,阵型大乱。辛将军率亲兵断后,身中数箭仍挥刀杀敌,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倒下,他却始终不肯退后半步,最后被高句丽将领斩落马下,首级还被挂在城头示众……”

苏定方握紧了腰间的佩剑,剑鞘上的缠绳被指尖磨得发亮。他年轻时曾在隋军帐下当过小兵,亲眼见过大业九年隋军溃败的惨状——那时他跟着败兵往回逃,沿途皆是冻僵的士兵尸体,有的还保持着握刀的姿势,有的手中紧攥着写有家书的布条,字迹被血水浸得模糊不清。此刻听闻要迎回这些遗骨,他喉结滚动了两下,沉声道:“臣曾见隋军将士暴尸荒野之惨,今日愿亲自去城外灞桥迎接棺木,为他们整理衣冠,送他们最后一程。”

“准。”李世民目光转向阶下的薛仁贵,这位年轻将领在辽东战场上白袍执戟,一战成名,此刻听得前辈们述说旧事,英挺的脸上满是敬意。“薛爱卿,你年轻力壮,便与苏爱卿同去。让你亲眼看看,何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让你知道,我大唐的军功章上,亦刻着前朝将士的血。”

薛仁贵抱拳躬身,声音铿锵有力:“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好好迎接诸位先烈归乡!”

这时,晋王李治捧着一卷诗稿从偏殿走出。他年方十二,身着亲王冕服,脚步还有些稚嫩,却努力挺直了脊背。走到殿中,他躬身向李世民行礼,稚嫩的声音在肃穆的大殿里回荡:“儿臣听闻陛下要迎回隋军遗骨,心中感念,便请翰林院学士代笔作了一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