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花石祸国(4 / 5)

加入书签

采来的花石,要通过水陆运往汴京,这便是“花石纲”

寻常的奇石用船运,若是遇上特别大的,便要造特制的巨舟。

有一次,朱勔在太湖里采得一块巨石,高广约四五丈,重达数万斤。

他让人造了一艘能载万斤的大船,动用了上千名纤夫,才把石头装上船。

船行至运河时,遇上一座石桥,桥洞太矮,船过不去。

朱勔二话不说,下令拆桥,那座桥是当地百姓走了几百年的便民桥,就因为一块石头,转眼便成了废墟。

自打朱勔在苏杭大肆采办,载着花石的船只便成了淮水、汴河上的“常客”

这些船大多是特制的巨舟,船身宽大,吃水深,每艘都载着数块奇石或是满船异草,一艘接着一艘,舢舨相连,从江南到汴京,绵延数十里,远远望去,像是一条沉重的“石链”

,压得河道喘不过气。

可这“石链”

碾过的,是无数百姓的生计。

船只行至浅滩,便要征调沿岸百姓拉纤,壮丁不够,连老人、少年都被强拉过来,粗麻绳勒进肉里,磨出血泡也不敢停下,稍有迟缓,便是监工的鞭子抽打。

有的田地紧挨着河岸,船只经过时,船身溅起的水花或是不慎搁浅的船底,都会把庄稼压烂、淹坏。

泗州有个姓赵的农户,家里三亩水田正好在河道边,一场暴雨后,载着奇石的船在他家田边搁浅,十几个健卒为了推船,直接把田埂挖开,水灌进田里,刚抽穗的稻子全被淹了。

赵农户跪在田边哭着哀求,却被健卒一脚踹开:“耽误了贡品运输,你赔得起吗?”

更惨的是那些役夫。

他们被强征来搬运花石,白天扛着百斤重的石块赶路,夜里只能睡在露天的草棚里,吃的是掺着沙子的杂粮。

不少人本就体弱,再加上劳累、饥饿,或是染上风寒,走着走着就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

运河边的乱葬岗上,新坟一座接着一座,有的连块木牌都没有,只用土堆个小丘,风吹过,能听见野草“沙沙”

作响,像是在替这些无名死者哀嚎。

可这些苦难,到了朱勔的奏报里,全变成了“祥瑞”

他在给徽宗的折子上写道:“臣幸得陛下洪福,采得神石数枚。

途经州县时,百姓皆夹道焚香,欢呼雀跃,愿为陛下效力;行船之时,风平浪静,神灵护佑,一路畅通无阻。

此皆陛下圣德昭彰,方得天地眷顾!”

徽宗看了奏报,龙心大悦,当即下旨,给朱勔采来的那块三丈高的太湖石赐名“神运石”

,还特意嘱咐,等修建万岁山时,要把这块石头立在山顶,当作“镇山之宝”

后来景灵西宫修成,宫里光是太湖石就摆了四千六百枚,有的叠成假山,有的立在亭边,再配上从江南运来的牡丹、山茶、杜鹃,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竟在北方的宫苑里,硬生生造出了江南的秀美风光。

徽宗每次游苑,都要带着妃嫔、大臣,在这“江南景致”

里饮酒作诗。

他站在“神运石”

下,看着石上孔洞映出的云影,笑着对身边人说:“朱勔果然懂朕,有此奇景,朕如临江南,此生无憾了!”

说着,便下旨给朱勔加官进爵,不仅升了他的节度使,还赏了一座位于汴京金水河畔的豪宅,连他的儿子、侄子,也都得了官职,有的在应奉局任职,有的直接进了京城的衙门。

朱勔的权势越来越大,东南一带的郡守、县令,都知道要想升迁,就得巴结他。

有人送金银珠宝,有人送珍稀字画,还有人直接把辖区里最好的奇石异草先送给朱勔,再由他转献徽宗。

只要朱勔在徽宗面前说一句好话,哪怕是个芝麻小官,也能立刻升为知州;若是得罪了朱勔,哪怕是正四品的知府,也会被随便安个罪名,贬到偏远之地。

当时人私下里都说,朱勔在苏州的应奉局,比朝廷的六部还管用,人称“东南小朝廷”

可没人敢当着朱勔的面说这些,更没人敢告诉徽宗,这“繁华”

背后藏着多少血泪。

那些被运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