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老奴请缨(4 / 4)

加入书签

细,与人争执时,单手按在桌案上,竟能让实木桌面微微下沉,尽显蛮力。

    历史上,他七十多岁时,还能骑马在大宋各地来回奔波,要不是被赵桓给处死了,以他的身体强度,活到八九十岁,一点问题都没有。

    关键,童贯常年在西北征战,自湟川之战起,便习惯了风沙丶严寒与长途奔袭,他身形魁梧,能顶风冒雪勘察地形,即便数日不眠,仍可凭藉强悍体魄稳定军心。

    而童贯所统领的西军,更是历经西疆战火淬炼,将士们多出身西北苦寒之地,自幼耐受风沙磨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战斗力,更擅长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面对辽国精锐骑兵,亦有成熟的应对战术。

    说穿了,此次去可敦城,是一场与自然天险丶强敌精锐的双重博弈。自大宋出兵,需先穿越千里草原,此处无固定路径,每逢雨季,泥泞沼泽能陷没战马马蹄,腐草瘴气更易引发军中疫病;入沙漠后,昼夜温差可达数十度,白日烈日炙烤甲胄,烫得将士难以触碰,夜间寒风如刀,能穿透棉甲直刺骨缝,且水源稀缺,往往要靠将士背负水囊,在沙海中寻踪隐秘泉眼。

    沿途更需提防草原部落的袭扰,这些部落熟悉地形,常以小股骑兵突袭粮道,若不能及时应对,轻则损失粮草,重则动摇军心。

    而抵达可敦城后,面对的是两万辽国精锐骑兵,他们皆为一人多马配置,机动性极强,既能发起冲锋撕开阵型,又能快速撤退避免损耗,且城中粮草充足,依托坚城固守,绝非易与之辈。

    这般艰苦的远征,对兵力的身体素质丶耐力与战斗经验,都有极高的要求。

    纵观大宋的各支军队,可能也只有西军最适合干此事了。

    ——其他宋军,虽装备精良,却鲜少经历长途远征,更难适应草原沙漠的极端环境。因此,无论是应对沿途的自然险阻,还是抗衡可敦城的辽军,西军都是此次远征的合适之选。

    虽然赵俣已经有些动心了,但他还是问了童贯一句:「爱卿可有把握?」

    童贯沉声说道:「若不得,臣愿死。」

    赵俣问:「爱卿准备率多少人马前往?」

    童贯对答如流:「三万精锐,五万战马,骡驼各五千,多带虎蹲炮丶轰天雷,确保此战必胜……」

    这人带的多了,消耗太大,一旦失败了,大宋难免会元气大伤;而带的少了,到了可敦城,打不过那两万一人多马的精锐辽骑兵,也是没用。

    童贯选择率领三万精锐宋军前往可敦城,数量上还是能兼顾稳妥和可控的,而且,童贯准备用虎蹲炮和轰天雷去击败那两万精锐辽骑兵,也是比较可行的。

    至此,赵俣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让童贯和西军去执行这个任务。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商量和定夺……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