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2 / 4)

加入书签

    最关键的是,随着火车的诞生,赵建了大宋的第一条铁路,也就是从江南到燕京再到云地的铁路,创办了铁路局,现在也开始为赵侯盈利了。

    还有,赵侯派人在云地建了大量的煤矿,开始利用火车往燕云地区丶河北丶山东丶河南等地卖煤。

    「柴米油盐」,柴为何排第一?

    因为柴是古代真正的「战略物资」。衙门发俸禄用柴,百姓做饭用柴,冶铁造兵器更要用柴。

    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冬天,严寒要比饥饿还要难熬,

    冻死骨背后也是穷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抢不到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山林多被权贵垄断,普通人砍棵树很可能断腿,甚至丧命。

    这个时代的柴火,不仅仅是用来取暖丶做饭的,它还关乎武器制作和船只制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唐代为例,宫廷用炭需从西凉进口「瑞炭」,每块价值连城;而百姓只能烧秸秆丶茅草,甚至拆门板当燃料。

    更残酷的是,多数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一场大雪就能让一个地区冻死几百人,数千人,百姓甚至只能拆屋取木烧火。

    而且,这个时代连「可持续」的概念都不存在,柴火需求催生的是掠夺式开发。

    所谓「绿水青山」,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想像一一泰山古画中光秃的山脊,才是这个时代山林真实的写照。

    这麽说吧,这个时代并非「树比人多」,而是「人抢树活」。

    冬天,穷苦人挨不过去,结局就是死。

    在赵侯登基以前,布匹都相当于硬通货,普通人能得到一件衣服,那真就是家当,甚至在贫苦百姓家里,一件衣服能往下传三代,你穿了,你出门,其他人就出不去了,底层百姓几乎没有棉衣和棉被,甚至连棉花长什麽样都不知道。

    直到赵登基以后,重用袁倾城,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进而使得大量的土地可以空出来,

    接着,在赵侯的半引导丶半强迫下,全国范围内大量种植棉花,棉花才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百姓家里终于有了棉衣丶棉被,冻死的情况大大减轻了。

    然而,即便是有了棉衣丶棉被,寒冬时没有充足的取暖之物,百姓依旧难逃煎熬,甚至是难逃死亡。

    棉衣丶棉被的御寒原理,在于其纤维或棉絮间储存的空气一一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少人体热量向外界散失,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层「隔热屏障」。

    但棉衣丶棉被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若外界温度低到一定程度,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被持续夺走,仅靠棉衣丶棉被的隔热作用便难以支撑。

    若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即便穿着棉衣裹着厚棉被,若屋内无取暖之物,也很快就会被寒气浸透,人体热量持续流失,先是手脚冻僵,久之便觉浑身发冷,甚至有冻裂之虞。

    这就是为何即便有棉衣丶棉被,缺了柴薪丶煤炭等取暖之物时,百姓仍就难以熬过寒冬一一棉衣棉被是「守」,取暖之物才是「补」,缺一不可。

    赵侯从云地采煤,再用火车运到燕云丶河北丶山东丶河东丶河南等地售卖,恰是瞅准了这层关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