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1 / 4)

加入书签

    第353章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

    早在赵俣登基之初,赵侯就明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皇帝个人的钱和国家的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可不是细枝末节的区别,而是皇帝做事的根本。

    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常被「内库没钱丶国库也缺钱」困住:洪武年间虽设了内承运库存皇帝的私钱,但后来常以「国家用度不够」为由挪用,到万历朝想收矿税补内库,反而引发民变;崇祯帝让大臣捐款充军饷,结果「内库空丶国库也空」,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都是因为皇帝没固定的私人产业,但凡有个人开销或紧急事情,都得靠户部拨款,既受大臣「节约用度丶体恤百姓」的劝谏约束,也难办灵活的事。

    再看历史上的清朝,自从满清入关后就设了「内务府」专门管皇帝的私产。其来源很广:京郊皇家庄园的年收入丶盐务部门的孝敬丶关税的盈馀,甚至粤海关采购的外国货变卖的钱,都不进户部,直接供皇宫用。

    所以,乾隆修圆明园丶建承德离宫,虽花了很多钱,却不用动户部的正经款项;慈禧修颐和园时,虽也挪过海军经费,但内务府管的当铺丶商号常年有收入,已够其日常大额开销。

    因为有私钱做基础,清朝的皇帝做事就少了「动用国库」的名分束缚,既能从容办祭祀丶赏赐这类私事,紧急时还能用私钱补国家用度。

    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时,就从内务府拨了三百万两白银充军,这既显了皇帝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又不用让户部加征赋税,百姓也没意见。

    赵熟悉这些历史,自然懂这里的关键,

    在赵候以前,大宋虽有「内藏库」存多馀的钱,但这大多是三司划拨的,其实还是国库分出来的,不算皇帝自己的固定产业。

    所以赵候刚登基不久,就筹备起自己的小金库了。

    不。

    应该说,赵侯登基前,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小金库了。

    最初的时候,赵靠卖玻璃和香皂,在登基之前,就赞下了不少钱。

    等到赵侯登基以后,就自己打造海船,派人前去做海上贸易,成为大宋最大的海商,贩卖瓷器丶玻璃丶香皂丶丝绸丶棉布丶纺织品丶茶叶丶钟表丶自行车丶罐头丶火柴丶白糖丶白酒丶醋丶精盐等,回来时,再从海外带回来金银丶香料丶象牙丶犀角丶真珠丶美玉丶珊瑚丶玛瑙丶琉璃丶花犀丶瑁之属,每年单单是靠海上贸易,赵侯都能赚数千万。

    同时,赵侯大搞反腐抄家。

    这抄家所得,跟清朝一样,全都是直接进入赵侯的小金库。

    除此之外,大宋灭青唐丶灭西夏丶灭辽国时,赵侯都得到了大量的财富。

    还有,赵侯派宋江去杀士绅的时候,也是疯狂积累财富。

    关键,在工业革命初期,赵侯让叶诗韵丶黄经臣等人建了大量的工厂,大型造船厂丶机械局丶

    造铁厂丶纺织厂丶轴承厂丶面粉厂丶罐头厂丶火柴厂丶肥皂厂丶自行车厂丶人力车厂丶钟表厂等等数之不尽的工厂,这些也为赵个人赚到了大量的财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