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专家到来(3 / 4)

加入书签

,采光没问题,保温性看起来也不错。”

他走到育苗盘边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南瓜苗:“这是南瓜苗?长势很好。是打算做砧木用的?”

王建安点了点头,心里对教授的眼力很是佩服。

没有详细解释种子的具体来源,毕竟这东西现在还算比较新奇,他也是通过黑市才买到的,在蓉城常规渠道根本买不到。

当然,在这个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很多东西的政策界限有时也很模糊。

王建安自己也拿不准这东西现在是否能买到,毕竟已经过了1年多了。

“不错,很有前瞻性。”杨教授赞许道,“用黑籽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能大幅增强黄瓜的抗枯萎病能力和耐低温性能,是越冬黄瓜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特意说给王建安听:“我们院里的茄果类研究所,前年引种筛选,去年开始小范围试种繁育,进展很顺利。

估计明年适应我们盆地气候的优质黑籽南瓜种子就能批量上市了。”

王建安一听,心中顿时一喜。

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就是不知道他们那边耐寒、抗病、高产的黄瓜品种培育得怎么样了。

如果能用上农科院的正规优良品种,那以后就再也不用为种子来源发愁了。

杨教授站起身,又继续深入地问王建安:“建安同志,你这些大棚,底肥、追肥主要用的啥子?平时是怎么防病治虫的?有没有一套规程?”

王建安认真地回答道:“肥料方面,底肥主要靠猪粪牛粪充分沤熟的农家肥,下得比较多,我们养猪场不缺粪。

追肥以前多用自己泡的草木灰水或者稀粪水。

现在规模大了,忙不过来,也开始用买的复合肥,但主要还是以有机肥为主。

防病这方面,我觉得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平时特别注重棚里的通风排湿,发现有点不对劲的叶子、果子,哪怕只有一丁点病斑,也早点摘了拿出去烧掉,绝不留在棚里。

到目前为止,还没遇到过大规模病害。

虫害方面,偶尔会有点蚜虫、白粉虱,量不大,一般都是安排人手直接捏掉了,尽量不用药。”

杨教授听得频频点头,脸上赞赏的神色越来越浓:“好,非常好!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

这个思路非常对路,比一味依赖化学农药强得多,你这管理水平很高。

你也可以试试生物防治和人工手段搭配着用,就是利用一些天敌,相互制约,光靠人工成本还是有点大。”

随后,他又接连问了好几个专业问题。

包括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温湿度精准控制,通风换气的具体时机和时长,不同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肥的需求差异等等。

王建安都一一做了回答。

虽然他的表述很朴实,没有那么多专业术语,但很多具体做法甚至让杨教授都觉得很有启发,忍不住拿出随身的小本子记了几笔。

“精细,太精细了!”杨教授对刘副镇长感叹道,语气中充满了感慨,“刘镇长,说实话,来之前我已经对你们这里的情况有了一个较高的心理预期,但今天亲眼所见,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

很多细节做得非常到位,甚至比我们院里的一些合作示范点还要规范。

就拿这个简易的滴灌系统来说,成本控制得极好,效果也不差,在蓉城周边的示范基地都还没有完全普及开。

没想到你在这山村里,不声不响就弄上了,而且管理得这么好。

建安同志是个人才啊,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又肯动脑筋,是真正把技术吃透用活了的田间专家!”

刘副镇长虽然对一些技术细节听得半懂不懂。

但杨教授这番毫不吝啬的称赞他可是听得明明白白,脸上笑开了花,用力拍了拍王建安的肩膀:“好小子!真给我们镇上长脸!”

从1号棚出来,又依次看了专门种植番茄和西葫芦的棚。

杨教授同样是赞不绝口,尤其对番茄的整枝打杈和疏花疏果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