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专家到来(2 / 4)
扶腰,然后四处打量,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接着,从车里又下来一位老者,约莫六十岁左右,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鬓角有些花白,戴着副黑框眼镜,穿着件半旧但熨得很平整的中山装,手里还拎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皮包。
这人一看就有股文化人的气质,不用问,肯定就是那位从蓉城请来的专家教授了。
后面那辆车上也下来几个人,上次来过的两名镇宣传干事也在其中,拿着本子和相机。
还有几个更年轻的男女面孔,穿着打扮更时新些,王建安估计是这位教授带的学生或者助手之类的。
张泽安,王建安以及王太平等人都赶紧迎了上去。
霍支书连忙居中介绍:“刘镇长,杨教授,这位就是我们李家沟合作社的社长张泽安同志,这位就是王建安,大棚和养猪场主要是他一手搞起来的。”
刘副镇长笑着伸出手和两人握了握:“张泽安同志,王建安同志,你们好啊!
去年就不断听说你们李家沟搞得如何如何了得,创造了多少个万元户。
我早就想来看一看了,一直抽不出空。
今天总算逮着机会了!
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省农科院的杨授杨教授,他可是我们省里大棚蔬菜方面的权威专家!”
杨教授也微笑着伸出手,和王建安握了握,说话带着明显的蓉城口音:“王建安同志,你好,一路上霍支书可没少夸你们,说你们这大棚搞得好,其实啊,我早就晓得你的菜了。”
“哦?还有这个渊源?”刘副镇长好奇地转过头问道,他接到杨教授之后,一路上可没听教授提起过这事。
“呵呵,”杨教授笑了笑,解释道:“年前,所里聚餐,就在蓉城的蜀味大饭店……”
王建安瞬间就明白了。
今年棚鲜生供应给蓉城高端市场的反季蔬菜,尤其是黄瓜和番茄,用的都是他托关系弄来的山东良种,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都和本地传统品种有明显区别,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果然,杨教授接下来说道:“当时我就发现,桌上的凉拌黄瓜和糖拌番茄,口感格外清甜爽脆,
果形也整齐漂亮,明显不是我们本地常见的品种,甚至和以往引种的南方系列品种也有些不同。
我这搞了一辈子蔬菜研究的人,难免多嘴问了一句。
饭店经理倒是很得意,说是他们特有的稳定货源,品质极佳,这才顺藤摸瓜,隐约晓得了你这么个人才。
不错,真是不错。”
杨教授看着王建安,眼神里满是欣赏。
王建安连忙微微躬身说:“杨教授您太客气了,太抬举我了。
我就是自己瞎琢磨,很多东西都是一点点试出来的。
正好今天您来了,真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请您这样的真专家多指导指导。”
刘副镇长也回过味儿来,哈哈一笑:“原来还有这么一层缘分,难怪当初我们联系农科院,本来只是想请位技术员下来指导一下,结果杨教授您亲自来了,这可是我们天大的面子!”
他心里更是高兴,这证明李家沟的示范点确实搞得好,连省里的专家都早有耳闻。
又寒暄了几句,刘副镇长就说:“走,百闻不如一见,先看看你们的大棚,这可是杨教授最关心的地方。”
于是,一行人便大棚走去。
王建安在前边引路,来到了最早建造的1号大棚门口。
他掀开草帘和塑料薄膜,一股温热湿润气息立刻涌了出来,与外面的清冷空气形成鲜明对比。
杨教授弯腰率先走了进去,刘副镇长和霍支书他们也跟着鱼贯而入。
一进大棚,杨教授就推了推眼镜,目光迅速扫过棚里的每一个角落。
棚内确实非常整洁,过道干净,几乎没有杂草。
这个棚里之前种的嫩白菜早就清园了,现在育的是黑籽南瓜苗。
“嗯,这棚搭得相当规范。”杨教授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肯定。
“朝向正南,坡度角度也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冬季阳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