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倾听的默契(1 / 2)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在泥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里弥漫着慵懒的蝉鸣和草木蒸腾的气息。姜家坳仿佛陷入了一场悠长的午睡,静谧而安宁。然而,在村尾那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却悄然进行着一种无声的、却充满生机的交流。
凌霜的“主动靠近”,已经从最初的试探,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她不再需要刻意寻找借口,去村尾的小屋,仿佛成了她暑假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她手里拿着的是一叠从学校带回的、已经有些过时的旧报纸。这些报纸,对于闭塞的山村来说,是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
她轻车熟路地走到那扇熟悉的木门前,抬手轻轻敲了敲。里面传来一声低沉的“进来”。她推开门,午后的阳光立刻涌入昏暗的室内,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徐瀚飞正坐在靠窗的旧木桌旁,手里拿着一本书,见她进来,便合上书,放在一旁。他的动作很自然,没有了最初的僵硬和戒备。阳光勾勒出他清瘦的侧影,脸上依旧是惯常的沉静,但眼神深处,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等待的光亮。
“今天有报纸,”凌霜扬了扬手中的纸张,走到桌边,很自然地坐在了那把唯一的椅子上,“有几条消息,挺有意思的。”
徐瀚飞微微颔首,没有作声,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她手中的报纸,神情专注。
凌霜开始读报。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悦耳。她先读了一条关于某座跨越天堑的大型桥梁合龙的报道,描述了工程的艰巨和建成后的意义。当她读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眼角的余光敏锐地捕捉到,徐瀚飞一直低垂的眼睫微微颤动了一下,眼底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快的、混合着惊叹与某种遥远回忆的波澜。那波澜转瞬即逝,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但凌霜知道,他不仅是听进去了,并且被触动了。
接着,她读到一篇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设想。这些内容对于身处深山的他们来说,有些抽象和遥远。凌霜读得有些慢,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她会稍微停顿一下,试图理解。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徐瀚飞的眉头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陷入了沉思。他的表情不再是漠然,而是一种带着审视和思考的专注。凌霜没有打扰他,只是放慢了语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消化。
有时,她会遇到一些生僻的人名或地名,读音不确定,会不自觉地卡壳。比如,读到“深圳”这个地名时,她犹豫了一下,不确定是读“shēn zhèn”还是“shēn chuān”。就在她迟疑的瞬间,一直沉默的徐瀚飞,忽然用低沉而清晰的声音,极轻地提示了两个字:“深、圳。”
他的声音很轻,几乎像是耳语,却异常准确。凌霜愣了一下,随即恍然,感激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读了下去。类似的情况还发生过几次,当她遇到复杂的科技名词或外文翻译词时,他总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最简洁的一两个词,给出精准的提示。他从不炫耀,也不多解释,只是在她卡壳时,悄然递上一块垫脚石,让她能够顺畅地继续前行。
这种无声的默契,让凌霜的心底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欣喜和暖流。这不再是单方面的倾诉,而是一种双向的、心灵相通的陪伴。她读,他听;她困惑,他点拨。他们之间没有热烈的讨论,没有频繁的交流,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但就在这沉默之中,一种奇妙的连接感却越来越强烈。她能够通过他细微的表情变化、一个眼神、一声轻咳,甚至是他呼吸的节奏,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和思维的流动。他也在用他特有的方式,参与着这场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
&nbs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