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1 / 4)

加入书签

王司徒当众展开御览,但见密诏笔迹确系天子真迹无疑。

待殿内重臣轮流传阅完毕,王允将密诏郑重置于御案,转向御座躬身进言:"

此诏既验明真伪,足证当今陛下乃正统承继大统之人。

依诏书所示,燕王殿下既为钦定辅政大臣,又系宗室领袖、陛下皇叔,当效法古之周公伊尹,暂行监国大权。

"

此时端坐御座的刘凤作沉吟状,环视殿下众臣期待之色,缓声道:"

陛下既为钦定之君,登基以来亦无过失,自当仍为大汉天子。

然今陛下年幼受制,被董贼挟持于长安。

凡长安所出政令,皆系董卓矫诏,概不奉行。

"

"

然社稷不可久虚朝堂,孤意以为:一面整军西进勤王诛逆,一面由诸公在洛阳重建朝纲,暂摄政务以待天子回銮。

"

【简化版】

帝国政务暂由诸位大臣共同商议处理,待救回陛下后,再归还大权。

此策既可维持朝廷运转,防止混乱,亦能阻断董卓借机乱政。

燕王提议后,诸侯与百官低声议论,虽觉无坐镇稍显不妥,但权衡之下仍点头应允。

刘凤推举王允、荀爽、黄琬等重臣主理朝政,不料王允执意返长安辅佐天子,坚称正统需臣子护卫。

刘凤不再多言,一心急于领兵返燕,拖延一日只为布局——借双朝廷之局淡化帝威,巩固自身监国之名,为日后废刘协、自立为"

弘武皇帝"

铺路。

御书房内,刘凤缓缓扫视着满朝文武,沉声道:"

北境烽烟未熄,孤王不便久居洛阳。

既已议定方略,便依此行事。

"

他顿了顿,铿锵有力地继续说:"

待孤平定公孙瓒之乱,自当率师返洛,助诸卿肃清朝纲,剿灭董卓逆党,恭迎圣驾还朝。

今日议事到此为止。

"

"

臣等告退!

"

文武百官齐声应道,向燕王行过礼后依次退出永华殿。

刘凤快步上前,在殿门前拦住王允:"

司徒大人且留步,孤有要事相商。

"

王允捋须笑道:"

数年不见,殿下愈英武了。

前番救命之恩,老朽尚未报答。

不知今日有何吩咐?"

"

司徒言重了。

"

刘凤微微欠身,"

当年多蒙您照拂,这份情谊岂是区区举手之劳可比?今日相留,实有一事相求"

原来二人渊源颇深。

当年刘凤初入洛阳,正是经大儒卢植引荐,得以结识王允、荀爽等清流名士。

王允和蔼地点头:"

殿下但说无妨,老朽定当竭力相助。

"

刘凤略显局促地笑了笑,欲言又止:"

此事说来有些难以启齿"

事情的起因是前段时间我救了一位姑娘,这位姑娘极其忠义,深更半夜不仅为她的义父祈祷,也为救她性命的人祈福。

这份真诚让我深受感动,由此心生爱慕。

上前询问后得知她是司徒府的貂蝉,因此我决定向王司徒提亲,希望能迎娶貂蝉。

其实刘凤特意留下王允,就是为了商谈迎娶貂蝉的事宜。

按常理来说,提亲应由长辈出面,但眼下我急着赶回燕国平定叛乱,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合适的长辈代为提亲。

原本打算等回到燕国,平定北方叛乱后,再请师父童渊上门提亲。

可谁知这位王司徒执意要回长安城,说什么要潜伏在董卓身边。

天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又搞出什么计连环计!

我早已视貂蝉为妻子,自然不能让他用那些计谋便宜了董卓和吕布那两个小人。

王允当时完全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在这国难当头之际,燕王殿下留下他竟是为了谈儿女私情。

想到自己的义女,他不禁回忆起两人相识的经过:当初他出京巡察地方,了解民情,顺便回老家探亲。

然而沿途所见尽是荒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