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2 / 4)

加入书签

p>他当即摆出和煦笑容解释道:"

西凉军虽败退老巢,主力犹存二十万之众。

我燕国区区数万精兵,纵使骁勇善战也难以全歼。

何况沿途尽是西凉军裹挟的百姓,阻塞行军道路。

寡人此番回师,正是要先将数十万洛阳民众护送返乡,以绝后顾之忧。

"

诸侯们表面纷纷称赞燕王仁德,心里却暗自嗤笑:区区贱民阻碍行军,直接驱赶便是,何必大费周章护送回城?这般妇人之仁,当真可笑。

那就麻烦大了!

眼下洛阳城只剩残垣断壁,三十万诸侯联军驻扎其中,哪还有空余地方收容这几十万流离失所的民众?

更棘手的是粮草紧缺——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数十万百姓冻饿而死?这些诸侯可不愿作,拿自家军粮来救济灾民。

这番盘算自然不能明说,否则岂不显得这些诸侯太过心胸狭隘?

在诸侯与满朝文武中,司徒王允官职最为显赫,主管天下政务的他迈步出列,恭谨进言道:"

燕王殿下心系苍生,令臣等深受感动。

只是洛阳已成焦土,钱粮尽被西凉逆贼劫掠一空。

即便百姓归来,无处安身、缺衣少食,又当如何是好?"

刘凤神色从容,温言道:"

王司徒不必忧虑,孤已想好万全之策。

正如司徒所言,留在洛阳终究是死路一条。

燕国疆域辽阔而人口稀少,正好可以安置这些百姓。

只要他们愿意,便可举家迁往燕国定居。

至于房屋粮食,自然由我燕国负责供给。

"

"

燕王殿下仁德!

"

王允率百官齐声拜谢。

尤其荀爽、杨彪等清流大臣,最不愿看到洛阳百姓大量死亡的惨剧生。

在他们眼中,只要能让这几十万洛阳百姓活命就够了!

至于这些百姓是归燕国管辖,还是留在洛阳城,其实都无关紧要——横竖他们永远都是大汉帝国的子民。

诸侯们伫立两侧,听到燕王这般答复,心底都不由暗自笑。

这位殿下终究是太过心慈手软。

收容数十万灾民固然能为燕王赢来美名,可燕国的粮仓也要被硬生生拖垮。

虽说北疆在燕王治理下日渐富庶,但根基尚浅。

即便举国存粮,要养活近百万张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整个北疆四百万人口,若再吞下百万难民,只怕连土地都要被吃空。

毕竟各州郡的承载能力都有极限,当年大汉全盛时期也不过五千万人口。

细算起来,燕王掌控的不过五郡之地。

妄图养活五百万人?简直是异想天开!

有这百万人的口粮,何不扩充军队?只要打下更多疆土,还愁没有子民吗?

在场诸侯无不认定这是步臭棋。

连曹操、马腾、孙坚、袁绍、袁术都暗自摇头——北疆终究难成气候了。

贫瘠的边关五郡,怎能与冀州沃土相比?燕王这个决定,顿时让众人觉得往日高估了他。

要说领兵打仗,这位"

帝国第一名将"

确实实至名归。

可治理民政的本事嘛诸侯们相视一笑,却都默契地拱手称赞:

"

殿下仁德,日月可鉴!

"

燕王殿下为国为民的操劳,实在令人敬佩!

袁家兄弟带领众诸侯不断称赞:燕王殿恤百姓,实乃帝国栋梁!

众人交口称赞之际,唯有刘凤面上含笑,心中却冷笑不已。

这些诸侯打的什么算盘,他再清楚不过——既想不伤自己兵马,又要削弱燕国实力,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百姓安置之事,在诸侯眼中难如登天,在刘凤看来却易如反掌。

北疆五郡经过新政改革,如今农产丰饶,畜牧兴旺,莫说五百万百姓,就是千万之众也足以养活。

更无人知晓,燕国版图早已不止五郡——辽东六郡、北方草原,乃至东北疆域尽在掌控。

刘凤乐得诸侯们轻视北疆,正好韬光养晦,静待一飞冲天之时。

诸侯们纷纷向燕王殿下献上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