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3 / 4)

加入书签

此器重他们了吧?"

刘凤的分析让郭嘉与贾诩二人同时跪地请罪:"

臣等失职,身为军师却未能察觉军中隐患,实乃大过。

更惭愧的是需要王上亲自点明,臣等辜负重托,恳请王上责罚。

"

刘凤宽容地抬手示意:"

都起来吧。

这些军务疏漏不能全怪你们。

如今燕国兵强马壮,坐拥十五万精锐之师,难免会有所疏忽。

这些隐患也是寡人最近才现的。

"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

如今大汉帝国风雨飘摇。

洛阳朝堂接连生变,董卓

人怨。

依寡人看,天下志士讨伐董卓之日不远矣。

届时朝廷威信必将荡然无存,重蹈东周覆辙,诸侯割据在所难免。

"

"

寡人身为燕国君主,坐镇北疆虽能震慑宵小,但面对三百五十万子民的基业,终究力有不逮。

更可虑的是,燕国强盛反会招致诸侯忌惮,恐将联手来犯。

寡人不能事必躬亲,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

郭嘉与贾诩想到四百年大汉基业将倾,神色愈凝重。

贾诩谨慎询问:"

王上对未来局势有何高见?"

他们虽有见解,但更想印证是否与主公不谋而合。

毕竟王上向来料事如神,又曾亲历洛阳风云,对天下大势必有独到见解。

刘凤胸有成竹地答道:"

天下大势已了然于胸。

"

现本王坐镇北境,按兵不动,对洛阳朝堂之事置若罔闻。

董卓恐已渐忘北疆存在?

自董卓率三万西凉军入洛阳,在皇权角逐中收编南北两军及禁军二十万众,又设计诛杀丁原兼并五万并州铁骑,更得猛将吕布归顺。

如今董卓手握三十万雄兵,废少帝立新君,自封相国,权倾朝野,执掌帝国权柄。

既已攀至权力之巅,董卓必日渐骄纵,恣意妄为。

若本王所料不差,其将倒行逆施,致人怨。

届时天下豪族诸侯必结盟讨伐。

文和、奉孝,诸侯争霸之世将至!

稍作停顿,刘凤灼灼目光投向郭嘉:"

奉孝可记得当年君臣初晤时,共论天下大势?"

郭嘉微怔,忆起当年陋室之中,主君预言天下将乱,新世将至。

郭嘉含笑拱手:"

回禀主公,臣记忆犹新。

如今观之,主公当年料事如神。

四百年大汉确将步入动荡。

"

刘凤朗笑道:"

往事已矣,不足挂齿。

董卓在洛阳倒行逆施,必使天下义士愤慨。

"

"

恐不日便有豪杰振臂一呼,聚天下英杰共讨董卓。

奉孝、文和,尔等分掌隐秘、黑衣二卫,兼领军师之职,当细思之——若真有义士举旗伐董,我大燕当作何应对?"

讨董联军该派多少兵力?以何种姿态赴会?会盟时需注意哪些细节?

若燕国拒绝参与讨董,该以何理由推脱?

贾诩略加思索,当即进谏:"

启禀王上,若真有义士振臂一呼,号令天下共诛董贼,我燕国必须立即响应。

届时王上需亲率大军赴会。

"

"

王上身为大汉皇族,位列诸侯之,此等形势下绝不可退缩。

况且王上肩负骠骑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无论从宗室身份或朝廷职位考量,都责无旁贷。

"

"

更兼王上贵为帝国第一统帅,我军享有帝国第一强军美誉。

若不参与讨董,必将有损王上威名,更会败坏我军声誉。

"

"

臣认为会盟必须参加,但具体兵力规模、赴会姿态等细节,尚需观察时局变化再作定夺。

毕竟讨董行动牵涉诸多政治利益分配,眼下难以决断。

"

郭嘉立即附和:"

臣附议文和之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