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4)
。
当务之急是抢先颁下圣旨,造成既定事实。
"
何进抚须颔:"
孔璋此言甚是。
"
袁术见机上前道:"
大将军,燕王纵使要进京,至少也需两月准备。
不如趁此时机,尽快促成册立刘辩殿下为储君之事。
届时燕王即便率军而来,也为时已晚。
"
原来上次议事时袁术未能进言,眼见袁绍、曹操出尽风头,这次特意抢先言。
而曹操此次则选择静观其变。
曹操深知小袁术的脾性,上次自己锋芒毕露,对方必然心存芥蒂,索性收敛些为好。
他暗自嗤笑:袁术此人虽才干不俗,却总因狂妄自大埋没了长处。
何进听罢袁术谏言,抚掌称善:"
公路所言极是。
明日早朝,本将便联合百官奏请陛下立太子。
"
"
至于刘凤那边,就以大将军府名义派人催他即刻兵,征讨王国,收复疆土。
"
"
再传令右北平公孙瓒盯紧刘凤动向。
有此双管齐下,量他也掀不起风浪。
"
"
大将军英明!
"
众人齐声应和。
不多时,两队信使自大将军府疾驰而出,分赴北疆——
一队直奔蓟城王宫,持令督促燕王即刻出征;
另一队赶往土垠城,令公孙瓒严密监视燕王,绝不许其率军西进洛阳。
翌日早朝,以何进为的百官于崇德殿联名上书,请立嫡长子为储君。
早有准备的刘宏却以"
皇子年幼"
为由按下不表。
何进虽遭推诿却未露颓色——陛下能推一时,还能推一世不成?
横竖有两月光景周旋。
只要赶在刘凤兵临洛阳前扶立刘辩,大局便可尘埃落定。
………………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二日,北疆相继迎来洛阳信使,分赴蓟城与土垠城。
蓟城王宫永宁殿内——
洛阳城内的,七日前便已传入刘凤耳中。
隐秘卫行事向来迅捷,飞鸽传书将朝堂变故连夜送至蓟城。
殿内烛火摇曳,刘凤端坐御座,目光扫过阶下众臣,含笑道:"
诸卿对洛阳之事有何见解?"
文官之荀彧率先出列:"
禀王上,此事缘于陛下与大将军围绕储君之争。
如今外戚势大,陛下欲借王上军威入京镇守,实则是要王上以宗室之力支持刘协殿下。
"
刘凤轻抚案上竹简:"
文若所言,诸卿皆明。
不如说说,燕国当如何决断?"
荀彧从容应答:"
以臣之见,按兵不动方为上策。
若率军入京,必陷储位之争;若出兵征讨,更非良机。
北疆经三年休养,仓廪充实,百姓安乐,此时不宜妄动干戈。
"
荀彧继续陈述道:"
大将军此计确实阴险。
讨伐王国既能拖延大王返京行程,又能削弱燕力。
"
"
王国疆域狭小,仅相当于一郡之地。
全国人口七十万,境内山岭纵横,实难攻克。
"
"
若要征讨王国,需耗费巨量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绝无可能完全占领。
"
"
依臣之见,按兵不动方为上策。
"
刘凤闻言苦笑道:"
孤岂不知静观其变对燕国最有利?"
"
但以孤如今身份地位,如何能置身事外?"
"
纵使孤想袖手旁观,恐怕陛下与何进也不会答应。
"
"
诸位当知,孤能恢复王爵、裂土封疆,全赖陛下恩典。
"
"
如今陛下有求于孤,若推辞不应,岂非忘恩负义?"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