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5 / 8)

加入书签

   当然,实际征收时,大概率还是会将粮食折算成银子收取。

    这一亿四千万两白银收上来之后,一部分要用作运输成本和弥补损耗,一部分则留在当地县衙以及各省份的国库,用于支付当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充实当地粮仓的储备。

    如此一来,最终能够运抵京城的,大概也就四千万两银子左右。

    且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粮食和各类实物,这是为了确保京城的物资充足与安定。

    而且在明末这个时候,军队的粮草与军饷皆由朝廷统一采购调配。

    也就是说这四千万两银子中,起码要有两千万两用作军费开支。

    如此算来,最终能进入户部,用于皇宫日常开销以及百官俸禄发放的银子,可能还不到一千万两。

    乍一看,这数额似乎有些少,但实际上,这还未将商税计算在内。

    若是把商税一并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颇为可观了。

    如今大明的商税税率简直堪称历史之最,每年预估能有四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其中盐税更是占据了近乎一半的份额。

    这便意味着,只要大明往后不遭遇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田税基本上能够覆盖国家的各项支出,而商税则近乎纯利润。

    不出意外的话,田税与商税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万两银子的稳定税收。

    这一结果可是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们,经过好几天的严谨核算得出来的。

    大明建国将近三百年,户部的官员们对这些税收事务可谓了如指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会有误。

    当这具体的数额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似乎没想到一年的税收居然会有这么多。

    就连平日里见多识广的内阁大臣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崇祯与朱慈烺同样被这数字惊到,顿时面露诧异之色。

    毕竟这个数字确实是有点夸张了。

    但更为关键的是,税收总额大幅增长了四倍,可老百姓的负担却实实在在地减轻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增的税收大多落在了那些士绅豪强的头上。

    这些士绅豪强,占据了大明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以往却大多不用交税,如今新政推行,他们也必须依法纳税。

    也就是说,受苦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这些往日里逍遥自在的士绅豪强。

    以往虽说大明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可实际征收下来,往往高达三十税五,算下来的话也和新的税收差不多了。

    表面看来,这新的政策似乎并没有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面可是包含了人头税、田赋、均徭银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税。

    特别是人头税,这玩意儿从古至今都有,虽然朝廷一般规定是成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