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4 / 8)

加入书签

能够独自决断。

    毕竟这关乎大明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税收根基。

    依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划,此次田亩丈量之后,税收标准一旦确定便不再轻易更改。

    如此重大之事,倪元璐也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倪元璐每天都会来到内阁,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一同商讨此事。

    因涉及的数据资料极为庞大繁杂,所以一连商量了几天都没有个结果。

    崇祯因为知道此事重大,也难得从后宫脱身,参与了这场为期好几天的重大会议。

    就连朱慈烺也不例外。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早到晚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可谓是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觉得税收太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有的又觉得税收太少,会导致国家税收不足,无法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就这样又吵了好几天。

    但最终,他们还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税收数额。

    综合各地的粮食品种、田亩等实际状况,交税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亩地的税收约为零点二两银子。

    这是把民田、官田、军田全部统计在内的平均数值。

    按照当下的粮食折价换算,大致是南方一亩地需缴纳大米六十斤,北方则是小麦三十斤左右。

    当然,这仅仅是平均数值,具体分摊到每个地区的话税额肯定有高有低。

    以七亿亩土地来计算,一年的田税大概可达一亿四千万两白银。

    看似与崇祯年间相比,税收直接增长了七倍之多,即便是与雍正时期改革后的税收相比,也增长了四倍之多。

    要知道,雍正时期一年的税收不过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而已。

    乍一听,这数字着实惊人,高的都能吓死人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非表面这般简单。

    因为崇祯与雍正时期,朝廷规定的税收那可都是朝廷最终要收到的银子数额。

    可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考虑到运输途中的损耗、民夫的费用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折耗,实际从百姓手中收取的数额,起码是朝廷规定税额的四五倍之多。

    打个比方,比如崇祯规定今年收两千万两银子的税,可经过层层加码,到了百姓那里,可能就得交一个亿的税,才能确保那两千万两银子的税顺利运抵京城。

    毕竟,运输途中需要大量民夫肩挑背扛,粮食在装卸、存储过程中也会有损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耗。

    而朱慈烺推行的新政则不同,规定的这一亩地六十斤大米、三十斤小麦都是直接从地头收取的税收。

    百姓只需按规定上缴粮食,其余诸如运输成本、损耗等所有问题,均由朝廷统一承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