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丹炉新解蕴灵机(2 / 4)

加入书签

“丹火蕴灵,化草木精华”之类的玄虚描述,只提取最核心的“物质信息”:

* **有效成分构成:** 凝露草汁液(水木灵气载体)、聚气藤粉末(快速灵力激发剂)、百年黄精(温和灵力补充源)、石钟乳粉(稳定剂\/中和剂)。

* **物理形态变化流程:** 液态混合 -> 文火加热蒸发水分 -> 粘稠膏状 -> 冷却凝固 -> 研磨成散。

* **关键节点判断标准:** 粘稠度(如蜜)、颜色(淡青泛玉泽)——这两个模糊的感官指标,被他重点圈出。

“问题就在这里!”赵亮合上最后一本《基础药理百问》,眼中闪烁着洞悉的光芒。传统炼丹,尤其是这种基础丹药,对“火候”和“成丹状态”的判断,完全依赖丹师的经验和主观感觉。“文火”是多大的火?“粘稠如蜜”是哪种蜜的粘稠度?“淡青泛玉泽”更是因人而异的视觉描述!这种模糊性,是导致补气散品质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更让他皱眉的是,典籍中对于各种药材的处理,也极其粗放。“取其汁液精华”——如何取?压榨?浸泡?萃取率多少?“研磨成粉”——粉末细度标准是什么?不同细度对药效吸收的影响几何?一概没有量化标准!

“从源头的原材料处理,到中间的过程控制,再到最终的产品形态,全程充满了不可控的变量!难怪效果时好时坏!”赵亮在本子上重重写下结论。现代制药的核心精髓——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质量控制(qc)、过程优化(process optiization)——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的,不是照搬丹方,而是解构它,然后用科学的方法重建它!

带着满满的“问题清单”和初步的解构思路,赵亮离开了藏书阁。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步伐却越发坚定。

---

“天工坊”后方,赵亮特意隔出来的一间僻静石室,此刻俨然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简陋实验室。没有丹炉的烟火气,没有药香的氤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器械化的氛围。

石室中央,一张厚重石桌被清理出来。桌上摆放的不是药杵丹炉,而是几件造型奇特的器物:

一个由透明水晶整体雕琢、内壁刻有精密容量刻度的柱状容器(量筒)。

几个大小不一、同样带有刻度的水晶凹形容器(烧杯)。

一支细长的、末端镶嵌着温度感应晶石的水晶棒(温度计)。

一架利用精巧齿轮杠杆和标准砝码构成的称量装置(天平)。

还有赵亮亲手用寒铁和导灵金属丝制作的、类似镊子、刮刀、滴管的小工具。

角落里,甚至还有一个用隔热符阵包裹、内部嵌有火灵石控温装置的小型恒温箱。

童露露好奇地围着桌子打转,看着赵亮将刚刚采购回来的大批量基础药材分门别类地堆放好:成捆的十年生凝露草、晒干的聚气藤、切成薄片的百年黄精、研磨好的石钟乳粉。

“师兄,我们…不炼丹吗?”童露露看着这些冰冷的“家伙什”,有些茫然。这和她想象中的热气腾腾、药香扑鼻的炼丹场景完全不同。

“炼,但方式不同。”赵亮拿起一株凝露草,小心地用特制刮刀刮下叶片表面的露珠,滴入一个刻度量筒中,“我们要先搞清楚,这补气散里,到底是什么在真正起作用,以及如何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果。”

他开始了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步:原材料成分量化与提纯。

* **凝露草汁液:** 不再笼统地“取其精华”。赵亮将凝露草叶片精确称重,分别尝试压榨、低温浸泡、灵力震荡萃取等多种方式,用刻度量筒记录每次得到的汁液体积,并利用自制的简易“光谱分析符”的变种——“灵力成分检测符”,分析不同萃取方式下汁液中蕴含的有效水木灵气粒子的浓度和纯度。最终确定,低温(恒温箱控温)浸泡一炷香时间,配合轻微灵力震荡,萃取率和纯度最佳。

* **聚气藤粉末:** 市售粉末粗细不一。赵亮利用不同孔径的灵蚕丝筛网,将粉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