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专访终章 底气源于扎实(3 / 4)
我抬手让助理调出一份文件,投影上清晰地显示着当年的检测报告和农机厂的采购评价:“至于海外订单的‘特殊关系’,汪氏每年的纳税记录、海关出口数据都是公开的,去年我们在欧洲的最大订单,来自德国一家农机企业,他们选我们的原因,是我们的配件在低温环境下的故障率比同行低3o,这是德国tuv认证机构的检测结果,您要是感兴趣,我可以让助理把报告给您。”
说到这里,我话锋轻轻一转,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力度:“其实做实业这么多年,我现一个规律——越是想靠‘特殊关系’走捷径的,越走不远。
就像现在有些同行,不琢磨怎么提升产品质量,反而总盯着别人的‘后台’,您说这样的企业,就算拿到订单,能守住吗?”
灰色西装的男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台下的掌声这次变得响亮而持久,连之前一直紧绷着脸的主持人,也不得不笑着打圆场:“看来汪董不仅懂供应链,更懂实业的‘立身之本’啊……”
我没接话,只是对着观众席微微点头——真正的实力从不需要靠反驳证明,用事实铺陈,用逻辑回应,比任何尖锐的反击都更有力量。
主持人的圆场刚落,观众席后排突然又举起一只手,这次是个穿黑色连衣裙的女人,接过话筒时刻意往镜头方向凑了凑,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汪董,您刚说靠产品质量赢订单,可我前段时间看到行业论坛上有人说,汪氏那三项热带环境专利,其实是早年挖了某科研院所的团队才搞出来的,甚至还涉及技术侵权纠纷,只是后来私下和解了——这事您怎么解释?要是连核心技术都来得不光彩,谈何‘实业立身’?”
这话像颗炸雷,现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摄像机的运作声。
我看着女人眼中藏不住的急切,心里已然明白,这又是节目组安排的“后手”
。
但我没急着反驳,反而轻轻笑了笑,语气依旧平稳:“这位女士提到的‘科研院所团队’,应该是指2o19年加入汪氏的陈教授团队吧?”
我示意助理调出一份人事档案和技术合作协议,投影幕布上清晰地显示着签约日期和团队成员名单:“陈教授之前确实在省机械研究所工作,但他是2o19年正式退休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加入汪氏的——这份协议里写得很清楚,陈教授的团队以技术入股,占汪氏3的股份,而那三项热带环境专利,是他退休后在汪氏的实验室里,结合我们的生产实际迭代完成的,专利申请人明确写着‘汪氏集团’,且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完整的备案记录。”
我拿起一份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对着镜头展示:“至于‘侵权纠纷’,2o2o年确实有家企业提出过异议,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六个月审查,最终驳回了对方的诉求,理由是‘汪氏专利在防锈涂层配方和工艺上有创新性突破,与现有技术存在显着差异’。
这份审查结果现在还能在官网上查到,您要是有时间,随时可以去核实。”
女人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还想追问,我却先一步补充:“其实做技术研,最忌讳‘听风就是雨’。
汪氏每年投入的研费用占营收的8,去年光实验室升级就花了3ooo万,陈教授团队现在还在研新一代的低温防锈技术——这些投入不是为了‘抢技术’,是为了让我们的产品能在更多复杂环境下用得上。
要是靠‘挖人侵权’能长久,那行业里早就没人愿意踏踏实实做研了,您说对吗?”
女人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悻悻地放下了话筒。
可没等现场气氛缓和,观众席左侧又站起来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关切”
:“汪董,技术的事暂且不说,我还听说汪氏为了控制成本,在海外工厂推行‘996工作制’,甚至有员工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生产线,还被管理层压下了消息——现在都提倡‘企业社会责任’,您觉得这样的管理模式,配得上‘年度实业领军者’的称号吗?”
这话一出,台下立刻响起一阵小声的议论。
我看着男人递过来的“员工爆料截图”
,指尖轻轻点了点桌面,语气里多了几分温和却坚定的力量:“先,汪氏所有海外工厂都严格遵守当地劳动法,德国工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