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风口上的试点(3 / 5)

加入书签

店的,就五个员工,其中三个是外地的。

前几天有个员工找我,说他女儿在私立幼儿园一个月要四千块,实在扛不住了,问我能不能帮衬一把。

我自己还在还房贷,哪有闲钱?昨天他已经提交辞职报告了,说要回老家展。”

我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缓慢而沉稳。

等房间里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才缓缓开口:“各位的难处我能理解,换成任何一个老板,遇到这样的事都会头疼。”

我从公文包里拿出那份厚厚的员工子女教育情况统计表,推到桌子中央,“这是我们汪氏的内部台账,大家可以看看。

仅新能源设计部这一个部门,去年就有17人因为教育问题提交过离职申请,其中3个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手里都攥着核心项目的关键数据。

我们汪氏集团每年投入上亿资金做研,这些人才就是我们的根基,根基动了,企业就稳不住了。”

张茂林皱着眉翻了几页,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家庭情况,语气缓和了些:“可汪董,你们家大业大,能拿出五十亿建研基地,还能配套建幼儿园,我们这些小本生意,哪有这实力?”

“谁说解决问题一定要砸钱?”

我反问一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眼神坚定,“汪氏的试点能成,关键在于三点,跟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一是精准统计需求,我们不是一刀切全解决,而是优先保障核心员工,比如技术骨干、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则纳入长期规划,分批次解决;二是用未来的展规划争取政策支持,我们跟教育局谈的时候,重点提了城东研基地能带来两千个就业岗位,能拉动地方税收,而不是单纯花钱买名额;三是联合教育局做长期配套,比如我们组织汪氏的技术团队帮学校升级智慧教室,派研人员去给学生开科普讲座,这些不需要太多资金,却是教育局实实在在需要的资源。”

李红梅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您是说,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行业资源换政策支持?不用非得砸真金白银?”

“正是这个道理。”

我点点头,拿出手机点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投到墙上的投影仪上,“这是我让行政部整理的各行业可对接教育资源清单,大家可以看看。

张总的服装厂,能按成本价给学校定制校服,质量有保障,还比教育局招标便宜;李总的电子厂,能提供教学用的电子元件,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去厂里参观实践;赵总的餐饮连锁,能承接学校的营养配餐,食材溯源透明,家长也放心。

这些都是教育系统的刚需,比单纯送钱更有说服力,也更可持续。”

王建国突然拍了下手,恍然大悟道:“汪董这话点醒我了!

上周教育局的同志还跟我抱怨,说学校的课后服务缺资源,艺术类、科技类的课程没人教,要是咱们民企能联合起来,按行业分工对接学校需求,既能帮员工解决问题,又不用单独承担巨额成本,这不就是双赢吗?”

赵海涛摩挲着下巴,脸上的焦躁褪去不少,但还是有些犹豫:“可要是联合起来,谁来牵头组织?各家企业的实力不一样,能提供的资源也不同,万一有人搭便车怎么办?而且跟教育局谈,也需要分量啊,我们这些中小企业说话没人听。”

“汪氏集团可以牵头。”

我立刻接话,语气斩钉截铁,“我们已经和教育局初步沟通过扩大试点的事,原本计划只覆盖汪氏的上下游企业,现在看来,可以联合全市民营企业一起做。

汪氏出对接团队和前期方案,负责和教育局敲定框架;各位按自身能力提供资源,我们会登记造册,明确每家企业的贡献和可享受的名额;最后由工商联出面汇总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这样既显诚意,也有分量,教育局那边也更容易认可。”

张茂林的眉头彻底舒展开了,他搓了搓手,脸上露出了笑容:“要是汪氏能牵头,我们肯定配合!

我那服装厂每年都有不少剩余布料,扔了可惜,用来做校服正好能用上,还能给员工子女打个五折,也算给大家谋点福利。”

“我那边能提供电子教学设备的维护服务,让厂里的技术工每周抽半天去学校做检修,顺便给学生讲讲电子元件的知识。”

李红梅立刻响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