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薪酬风波:汪氏的公平破局之路(3 / 4)
以为是小范围抱怨,没当回事,直到昨天去车间,听见工人说‘老板是汉奸’,才知道事情闹大了。”
“抱怨不是小事,是员工在跟公司提需求。” 我敲了敲桌子,将一份新方案推到桌子中间,“之前那三项措施,根本没解决核心问题:公开薪酬只给基础工资,津贴补贴藏着掖着;晋升通道写着‘优先国际经验’,本土员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文化交流搞成‘包饺子’,形式大于内容,员工能不反感吗?”
我指着方案上的条款,逐字逐句解释:“第一,本周内公开所有员工的薪酬构成,基础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都列清楚,外籍员工的社保差额、家属安置费要单独标注,让大家知道‘多拿的钱’花在了哪儿;第二,取消晋升条件里的‘海外工作经历’限制,每个部门每年至少留两个晋升名额给本土员工,考核只看业绩和贡献,不看国籍;第三,文化交流让中外员工一起策划,下周先办‘技能分享会’,本土员工教老外了解本地市场规则,外籍员工分享海外技术经验,互相学真东西,别搞虚的。”
“可是总部那边……” 刘敏犹豫着开口,“上次提调整外籍薪酬,总部就不太乐意。”
“总部要的是稳定盈利,不是矛盾激化。” 我拨通总部 cEo 的电话,按下免提键,“关于中国区薪酬政策,我建议调整为‘同岗同酬,差异补贴透明化’,理由有三个:一是核心本土员工离职率已达 15%,再流失下去,q3 的项目就得停摆;二是‘歧视本土员工’的话题已经上了热搜,再不管会影响品牌形象;三是公平的环境才能让员工有干劲,本土团队发力了,营收增速才能上去 —— 这是咱们都想看到的,对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分钟,终于传来一句:“按你的方案执行,后续要定期报数据。” 我挂了电话,看着会议室里的管理层:“从今天起,每周开一次员工代表座谈会,我亲自参加。人力资源部每周发‘流言澄清周报’,公关部盯紧外部舆情,运营部跟踪离职员工的挽留情况。记住,汪氏是华国的企业,本土员工是根,国际人才是枝,根不稳,枝再壮也长不好。”
周五的 “技能分享会”,我提前半小时到了活动室,刚进门就看见两边泾渭分明:本土员工坐在左边,低头刷手机;外籍员工在右边,对着桌上的资料小声交流,中间像隔了一道无形的墙。
我走过去,拿起一把椅子坐在中间,笑着开口:“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刚回国接手中国区业务时,我连本地经销商的‘茶水费’规矩都不懂,是行政部张姐帮我整理了一本‘本地商务手册’,还陪我跑了十几天客户,才慢慢摸清门道。” 张姐坐在左边,听见这话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其实我刚接触国际团队时也有误会,觉得他们总拿‘文化差异’当借口。” 我看向右边的马克,“直到有次马克突发阑尾炎,送医时才知道他没国内社保,只能走商业保险,报销流程走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林薇帮他垫付的医药费。”
这话让两边的人都抬起头,马克红着脸开口:“其实我每个月要交四千多商业保险,比本土员工的社保高很多,只是没跟大家说清楚。” 技术部老周立刻接话:“你可以去社区办外籍人员社保登记,虽然流程麻烦,但能省不少钱,我帮你打听下具体手续?” 马克愣了愣,连忙点头:“谢谢,太麻烦你了。”
气氛慢慢热起来,陈默拿着项目方案走到汤姆身边:“上次你低估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其实咱们可以这样调整……” 汤姆凑过去看方案,时不时点头:“之前是我没考虑周全,以后每周咱们开一次沟通会,及时调整方向。”
分享会快结束时,实习生小吴拿着一本蓝色封皮的手册走到我面前,手有点抖:“汪董,这是我整理的‘本地市场调研手册’,里面有各城市的消费习惯和政策要求,想发给外籍同事参考,您觉得可以吗?”
我接过手册,翻开第一页,上面用彩色笔标注着 “上海客户注重服务响应速度”“广州客户更关注性价比”,细节做得特别用心。“做得很好,让人力资源部印成双语版,下周发给所有外籍员工,再给小吴申请两百块的专项奖励。” 我笑着说,小吴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蹦蹦跳跳地跑回座位。
会后,林薇犹豫着走到我身边:“汪董,之前我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