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专家解读,增强信心(1 / 3)
寒潮过境后的别墅区,玻璃窗上凝着霜花,宛如千万根细小的冰针,将屋内屋外隔绝成两个世界。李家别墅的宴会厅里,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巨石压得凝滞,尽管张大爷的劝说稍稍缓和了气氛,但众人脸上的愁云仍未散去。水晶吊灯洒下的光线,映得林宛如的脸色愈发苍白,她机械地摩挲着手中早已凉透的柿饼,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灵魂;李父的拐杖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地面,节奏凌乱而沉重,恰似他此刻纷乱如麻的内心;一众亲戚围坐在一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中满是不安与担忧,如同笼罩在心头的阴霾。
就在这时,门铃再次响起,清脆的声音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屋内令人窒息的寂静。李思成快步上前开门,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几片枯叶灌了进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只见一位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老者立于门外,老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根根银丝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金丝眼镜下目光深邃如渊,周身散发着沉稳而睿智的气息,正是国内顶尖的儿童教育专家——周明远教授。
“周教授,您可算来了!”李思成语气中带着如释重负的欣喜,声音微微颤抖,仿佛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他连忙将教授迎进屋内,顺手关上了门,隔绝了外面的寒意。
周教授微笑着点点头,目光如炬,扫过屋内众人,温和地打招呼:“各位,打扰了。听闻李家为孩子的教育之事忧心忡忡,我特来叨扰,希望能尽绵薄之力。”说着,他缓步走到主位旁的椅子坐下,动作不紧不慢,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着从容与优雅,却自有一股令人安心的气场,仿佛他的存在就能抚平所有的焦虑。
林宛如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戒备,声音沙哑而颤抖:“教授,您真的觉得把孩子送去那种地方是对的吗?晓聪才上初中,他那么小,怎么受得了?”她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关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那是她此刻唯一的依靠,是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中,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周教授并未急着回答,而是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叠厚厚的资料,那是李思成提前交给他的关于晓聪的情况以及清平村的教育模式介绍。资料的边缘已经被翻得微微卷起,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批注和标记。他慢条斯理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深邃,逐页翻看,屋内众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他,仿佛他手中握着的是决定晓聪命运的关键钥匙,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牵动着大家的心。
半晌,周教授放下资料,摘下眼镜,轻轻擦拭了一下,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缓缓开口:“我从事儿童教育研究三十余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和教育方式。说实话,李思成先生打造的清平村教育模式,初看大胆至极,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细究之下,却是蕴含着大智慧,是真正深谙教育本质的创举。”
李父眉头紧皱,脸上的皱纹拧成了一个“川”字,拄着拐杖往前探了探身子,语气带着浓浓的质疑:“教授,您这话怎么说?让孩子去吃苦,去受罚,这能叫智慧?我这把老骨头听着都觉得心疼,更别说孩子的父母了。”他的声音微微发颤,既有对孙子的心疼,也有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周教授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了然,不慌不忙地解释:“李老先生,您可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像晓聪这样家庭条件优越的,从小被过度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像温室里精心培育的花朵,看似娇艳欲滴,实则脆弱不堪,经不起半点风雨。适当的挫折和惩罚,就如同大自然的风雨,看似残酷无情,却是他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养分,能让他们的根系扎得更深,枝干长得更壮。”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林宛如,语气温和却有力,仿佛冬日里的暖阳:“李太太,您心疼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您仔细想想,晓聪之前的种种行为,难道不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吗?在清平村,孩子要自己洗衣做饭,体会劳动的艰辛;要下地干活,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学会责任与担当。这些看似辛苦的经历,实则是在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在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
林悦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若有所思地问道:“教授,可晓聪毕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