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文化建设,彰显特色(2 / 3)
历上,穿着喇叭裤的时髦青年笑容灿烂,与眼前的狼藉形成鲜明对比。
“加强巡逻,三班倒施工,所有工人进出必须过安检门。”李思成弯腰捡起半张邓丽君海报,指尖抚过女神被割裂的笑颜,突然轻笑出声,笑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带着一丝寒意,“告诉厨房,炖点肉,给值夜的兄弟加餐。”暗处的张明远注意到,老板转身时,藏在袖中的手攥着海报碎片,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仿佛在压抑着内心的愤怒。仓库外,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洒在晾晒的玉米棒上,泛着金黄的光泽。
转机出现在某个暴雨夜。电闪雷鸣,雨水如注,一个浑身湿透的老匠人在围墙外敲了整整半小时,才被巡逻队发现。他推着锈迹斑斑的二八自行车,车筐里用油布裹着的竹篾却干燥如新:“我在广播里听到寻人启事,说要找会编‘82式’竹篮的手艺人?我这手艺,是跟我爹在供销社学的,整整五十年了。”老匠人身后的自行车,车梁上还缠着几圈麻绳,车座包着蓝白格子布,车把上挂着的铃铛已经生锈,却让人心生亲切。
当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在昏黄的灯光下,编出第一个带着竹香的篮结时,正在值夜的虎子偷偷抹了把眼泪——他想起了去世的爷爷,也是这样教他编蚂蚱笼。老匠人不仅带来了竹编手艺,还从家里搬来了珍藏多年的宝贝:一个印着“跃进牌”字样的铁皮饼干盒,里面装满了1982年的粮票、邮票;一本卷了边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是刘晓庆甜美的笑容,内页还夹着几张泛黄的电影票根;还有一台破旧的红灯牌收音机,旋钮已经生锈,却能清晰地播放出邓丽君的《甜蜜蜜》,那熟悉的旋律在工棚里回荡,仿佛让人瞬间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弄堂。
然而平静只维持了半月。文化局的整改通知突然寄到李思成的私人邮箱,措辞严厉地质疑项目文化还原的合规性。深夜的地下会议室,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下水来。煤油灯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墙上毛主席画像的一角被吹得微微卷起。张明远将文件摔在桌上:“手续齐全,他们这是故意找茬!”李思成面色阴沉,调出早已准备好的审批文件扫描件:“把这些资料匿名发给媒体,我们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搞鬼。”会议室外,风吹过晾晒的衣裤,在晾衣绳上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随着媒体的介入,一场舆论战悄然打响。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帖子,攻击穿越乡镇“以复古之名行圈地之实”,还附上了模糊的工地照片,照片里的建筑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李思成却不慌不忙,安排团队将建设过程中的老物件修复视频、专家访谈陆续发布。视频里,老匠人仔细打磨着80年代的旧课桌,桌面残留的铅笔涂鸦、修正液痕迹都被完整保留,每一道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陈墨白戴着老花镜讲解建筑规范,身后的图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旁边还摆着一个老式的圆规和量角器;孩子们围在老式缝纫机前,好奇地看着师傅操作,机器转动时发出的“哒哒”声,与窗外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真实的画面逐渐扭转了舆论风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个神秘的穿越乡镇充满好奇。
当最后一块青砖嵌入墙缝,穿越乡镇已宛如被时光遗忘的孤岛。夜幕下,整个乡镇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若有若无的灯光从糊着旧报纸的窗户里透出,仿佛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的微光。村口的老槐树上挂着一个铁皮喇叭,偶尔传出几句老式评书的片段。张明远带着孩子们在未启用的礼堂排练《西游记》话剧,礼堂的地面是用红砖铺成的,墙壁上用石灰水刷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
虎子扮演的孙悟空翻着跟头撞倒纸箱,露出里面印着“82年上海牌电视机”字样的木箱。礼堂的墙壁上,已经绘制好了精美的壁画,有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场景,有《上海滩》里许文强的潇洒身影,还有80年代街头热闹的集市,画中穿着的确良衬衫的行人、推着冰棍车的小贩,栩栩如生。
李思成站在钟楼基座上,抚摸着刻有“1982”字样的奠基石,手机震动——是林悦发来的消息:“舅舅,聪聪又被关进少管所了。”他望着远处正在绘制“中国女排夺冠”壁画的孩子们,嘴角缓缓上扬。夜色中,几辆贴着项目专用标识的货车驶入工地,运来最后一批80年代的老物件,车上的帆布篷被风吹起一角,露出里面的黑白电视机、双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