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活得真切(1 / 2)

加入书签

苏瑶的指尖在莲纹凹槽里轻轻碾过,那些刻意留下的糙面带着玉石特有的凉涩,像触到了清晨带露的莲瓣。她想起当年玉匠送货来时说的话:"这缠枝莲得留着点刀痕,才像在泥里扎根的活物,太光溜了,倒成了假花。" 那时师祖母正蹲在莲池边择莲心,闻言笑着接话:"就像人脸上的皱纹,是日子刻的印,磨平了反倒认不出本来模样。"

药柜最底层的抽屉里,还压着师祖母未绣完的莲帕。苏瑶取出来时,帕角的丝线已经发脆,最边缘的那片花瓣只绣了一半,针脚歪歪扭扭,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莲瓣。她记得师祖母说过,这是故意留的 "气口":"绣活跟种地一样,得给草木留点喘气的地,太密了就闷死了。" 果然那片未完成的花瓣旁,几朵绣好的莲反而显得格外精神,针脚的参差里,像藏着风穿过荷塘的动静。

林小婉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凑过来看玉盒:"苏姐,这莲瓣边上毛毛糙糙的,是不是没雕完呀?" 苏瑶没说话,只从药罐里舀出一勺刚煎好的蒲公英茶,茶水里飘着几缕细碎的绒毛。"你看这蒲公英," 她指着水面,"要是把绒毛都捋顺了,它还怎么飞?草木的野气,就是它们活着的本事。" 林小婉忽然指着茶水里的倒影,玉盒的莲纹映在水面,糙面的阴影恰好成了莲瓣上的露珠,倒比光溜的地方更显生动。

苏瑶想起师祖爷采莲心的样子,总爱留着点莲房的硬壳,说 "带点涩才够味"。有回她嫌莲心太苦,偷偷把莲房壳都剥干净了,师祖爷却把那些壳收起来,泡在酒里:"这壳看着糙,却能中和莲心的寒,就像你师祖母绣帕子留的针脚,看着乱,其实是给花留着透气的地。" 后来那坛莲房酒开封时,苦香里果然带着点微涩的甘,像把莲池的晨露、泥香都封在了酒里。

窗外的月光移过药圃,雪莲叶片上的莹白在糙面的莲纹上投下细碎的影,像给玉石上的莲瓣沾了层霜。苏瑶忽然明白,玉匠留的糙面、师祖母留的针脚、师祖爷留的莲房壳,都是在给日子留气口 —— 太光滑的路走不稳,太齐整的花不鲜活,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生涩,恰是让生命立得住的根基。就像这满室的药香,莲心的苦带着涩,雪莲的烈带着寒,当归的温带着土气,蒲公英的轻带着绒毛,反倒比单一的香更耐闻,更像真的日子。

她把未绣完的莲帕轻轻盖在玉盒上,帕角的参差针脚恰好与莲纹的糙面重合。灯光下,丝线的柔和与玉石的凉硬缠在一起,像师祖母的温柔与师祖爷的硬朗,像莲的柔与雪莲的烈,在光阴里互相迁就,又彼此成就。苏瑶忽然觉得,那些刻意留下的生涩,哪里是不完美,是把草木的魂、日子的真,都好好藏在了里面 —— 就像人心里的那些疙瘩,那些过不去的坎,磨不掉的棱角,恰恰是活着的证明,是让生命鲜活起来的野气。

玉盒盖与盒身相扣的边缘,那道浅痕在月光下像条细弱的银线。苏瑶指尖抚过的时候,总能想起林小婉当年掉眼泪的模样 —— 小姑娘攥着被摔出裂痕的玉盒,指节都泛了白,泪珠砸在玉面上,溅起的水花比莲池里的晨露还要急。师祖母那时正坐在窗边纳鞋底,闻言抬头看了眼,手里的针线都没停:"哭啥,器物跟人一样,哪有不长记性的?"

她记得师祖母取来那盒螺子黛胭脂时,瓷盒盖儿上还沾着点干了的莲汁。用指尖蘸胭脂往磕痕上点的动作极轻,像给受伤的小兽舔舐伤口,胭脂的红落在青白的玉上,真就像只振翅的红蜻蜓停在莲瓣边缘。"你看," 师祖母把玉盒举到林小婉眼前,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磕痕处,胭脂的红竟顺着玉的纹路晕开细若游丝的红线,"破了的地方,反倒能长出新花样。"

后来那点胭脂在无数个晨昏里渐渐淡去,却在玉的肌理里留下了抹极浅的暖色。苏瑶有次给玉盒上蜡,发现磕痕周围的玉质竟比别处更温润,像被那点胭脂的暖意焐透了。她忽然想起师祖爷的银铲,铲头边缘也有个小豁口,是当年给马帮治伤时,被马蹄铁蹭的,师祖爷却总说那豁口好:"能正好舀起半勺莲心,不多不少。"

林小婉现在给药罐加盖时,还总爱盯着玉盒的磕痕看。"苏姐,你说这痕迹像不像莲心裂开的缝?" 她昨天还这样问,手里正捏着粒刚剥好的莲心,青褐色的外壳上果然有道极细的裂纹,"师祖母说的对,破了的地方能长新花样,你看这莲心,裂开了才好把苦香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