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O一)(5 / 6)

加入书签

铭或者印章之类的文物。”

就在这时,负责清理墓道深处的队员突然喊了一声:“张老师!陈老师!这里的砖墙好像是空的!”

众人立刻围过去,只见墓道尽头的砖墙中部,有一块汉砖明显比其他砖块松动。队员用小锤轻轻敲击,砖后传来“空空”的回响。张教授蹲下身,仔细观察砖缝:“这砖是后补的,说不定里面藏着东西。”

陈轩让队员拿来撬棍,小心翼翼地插入砖缝。随着“咔嗒”一声轻响,松动的汉砖被撬了下来——砖后是一个半尺见方的暗格,暗格里铺着一层暗红色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个巴掌大的青铜盒。

“小心点拿出来,别碰坏丝绸。”陈轩叮嘱道。队员戴上手套,轻轻将青铜盒取出,放在铺着软布的工作台上。青铜盒表面刻着细密的云纹,盒盖与盒身之间用铜销固定,铜销上还缠着一圈早已腐朽的麻绳。

张教授拿来放大镜,仔细检查铜盒的缝隙:“没有被盗过的痕迹,里面的东西应该还在。陈轩,你经验丰富,你来开盒?”

陈轩点点头,从勘察包里取出一套微型工具,先小心挑断腐朽的麻绳,再用细针慢慢拨开铜销。铜销取出的瞬间,他轻轻掀开盒盖——盒内铺着一层黄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枚方形的青铜印,印钮是一只蜷缩的龟。

“龟钮印!”张教授忍不住惊呼,“汉代列侯的印章多用龟钮,这肯定是墓主人的私印!”

陈轩屏住呼吸,用镊子轻轻夹起青铜印,翻转过来——印面刻着清晰的篆字,虽然有些磨损,却能一眼认出:“卫不害”三个字。“卫不害……”他沉吟片刻,“我好像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见过这个名字,是卫青的曾孙,后来继承了长平侯的爵位。”

“真的是卫氏族人!”张教授激动地拍了下手,“这下墓主人的身份基本确定了!卫不害在汉宣帝时期被封侯,这座墓的年代刚好能对上之前判断的西汉中期。”

林凯凑过来,看着青铜印上的篆字:“有了这枚印章,就能确定墓主人身份,接下来的发掘是不是更有方向了?”

“当然,”陈轩把青铜印放回盒内,“知道了墓主人身份,我们就能结合史料,推测墓室里可能存在的文物种类,比如随葬的兵器、礼器,还有记载生平的墓志铭。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这枚印章,铜器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接触空气后很容易氧化。”

张教授立刻让人拿来文物保护箱,里面铺着防氧化的绒布:“我已经联系了省博的文物修复专家,他们中午就能到,到时候会把印章和青铜饰件带回实验室做脱盐防锈处理。”

众人继续清理墓道,随着暗格被发现,更多细节渐渐浮现——墓道两侧的砖墙下部,每隔一米就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凹槽里残留着木质腐朽的痕迹。“这些凹槽应该是用来固定木柱的,”陈轩摸着凹槽边缘,“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墓道里,常会搭建木构廊道,可惜木头早就烂光了。”

临近中午时,省博的文物修复车到了。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印和青铜饰件装进保护箱,又对现场的陶片做了初步的颜料检测。“陶俑上的红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绿彩是硫酸铜,”一位戴眼镜的专家对陈轩说,“这种颜料层很脆弱,出土时必须立刻用保护剂加固,否则不到半天就会脱落。”

陈轩点头:“下午我让联盟的技术部送一批恒温恒湿箱过来,先把清理出来的陶片存放在里面,等你们制定好保护方案再处理。”

送走文物修复专家,张教授邀请陈轩和林凯去临时帐篷里吃午饭。帐篷里摆着一张折叠桌,桌上放着几盒盒饭,还有一壶刚泡好的热茶。“现在墓主人身份确定了,接下来就要清理墓室了,”张教授扒了口饭,“不过墓室顶部的封土很薄,怕下雨会塌,我们得尽快搭建防雨棚。”

“我让联盟的工程队下午过来帮忙,”陈轩放下筷子,“他们有搭建临时建筑的经验,保证不影响考古现场。对了,墓门的位置找到了吗?”

“还没,”张教授摇摇头,“墓道尽头的砖墙后面应该就是前室,但我们用洛阳铲探了好几次,都没找到墓门的痕迹,估计是用夯土封死了,得慢慢清理。”

饭后,陈轩和林凯去查看陶片整理情况。临时保护棚下,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