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六)(3 / 4)

加入书签

左侧的一块青石板。

石板上刻着朵残缺的莲花纹,花瓣的弧度与玄鉴镜边缘的纹路严丝合缝。陈轩按玄山氏笔记里“左旋三,右旋一”的口诀转动石板,只听“咔”的一声轻响,石板下露出个巴掌大的凹槽,里面嵌着块巴掌大的瓷片,釉色天青,正是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色。

“汝窑瓷片?”小林惊呼,“这可是比黄金还贵的东西!”

陈轩却盯着瓷片背面的刻字——“待月生晕,方启窑门”。他抬头看天,雨云正慢慢散开,一轮圆月刚爬上窑顶的烟囱,月光落在窑门上,竟在青苔间映出串淡青色的光斑,像串引路的灯笼,一直延伸到窑内。

“走。”陈轩揣好瓷片,举着手电走进窑门。窑道比想象中宽敞,两侧的窑壁上布满匣钵的印记,手电光扫过处,能看见残留的釉料在墙上凝成彩虹般的光斑。

“师父,你看这个!”小林在窑尾的土灶旁蹲下,灶膛里竟嵌着块石碑,上面刻着玄山氏的笔迹:“汝官哥钧定,秘在松柴中。”字的下方画着个简易的柴窑结构图,在窑床的位置打了个叉。

陈轩用地质锤撬开窑床的砖块,着本线装书,封面题着《辨瓷手记》,纸页泛着陈旧的米黄色,却半点霉斑都没有,显然是用桐油浸过防潮。

“快看这页!”小林翻到中间,上面用朱砂画着汝窑的断面图,批注写道:“玛瑙入釉,故镜下可见星点,仿者以玻璃屑充之,虽得色,终无灵性。”旁边还粘着一小撮玛瑙粉末,在手电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陈轩刚想合上笔记,却发现最后几页夹着张泛黄的纸,展开一看,竟是张宋代窑工的工钱单,墨迹已经褪色,只有用玄鉴镜一照,才能看见背面用淡墨写的几行字:“丁未年,贡瓷三十件,窑工私藏其三,埋于落马桥左近老槐下。”

“私藏贡品可是杀头的罪。”小林咋舌,“这些窑工胆子也太大了。”

陈轩却注意到纸角的日期——丁未年正是宋哲宗元佑二年,正是官窑烧制鼎盛的时期。他将工钱单折好放进笔记,刚要起身,突然听见窑外传来脚步声,夹杂着金属摩擦的声响。

“谁?”陈轩熄灭手电,拽着小林躲进窑壁的凹洞。

窑门被推开,几道手电光扫进来,其中一个声音耳熟得很——是李三炮的同伙,那个在黑市负责接头的刀疤脸。

“疤哥,李堂主说了,那老头肯定把真图藏在窑里,找到就赶紧联系买家。”有人压低声音说。

“废话,找不到老子崩了你!”刀疤脸踹了脚窑门,“上次那批仿汝窑,就因为釉料里少了玛瑙,被买家看出来了,这次必须拿到玄山氏的配方!”

手电光在窑内乱晃,其中一道正照向陈轩藏身的凹洞。陈轩屏住呼吸,突然想起《辨瓷手记》里提过,宋代窑工常把松柴灰混在泥土里做伪装。他抓起一把窑土抹在身上,果然与周围的窑壁融为一色。

“疤哥,你看这石碑!”有人发现了灶膛里的石碑,“这字是不是玄山氏写的?”

刀疤脸凑过去看了半晌,突然狞笑:“李三炮那老东西果然没说实话!‘秘在松柴中’,肯定是说配方藏在松柴堆里!”

一群人涌到窑外的柴堆旁,翻动松柴的声响在夜里格外刺耳。陈轩趁机拽着小林往窑深处退,却发现窑尾还有个被砖块封死的暗门,门缝里透出淡淡的月光。

“师父,这边能出去!”小林用地质锤砸开砖块,门外竟是片竹林,月光透过竹叶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晃动的网。

两人刚钻进竹林,就听见身后传来刀疤脸的怒吼:“人呢?肯定在附近!给我搜!”

陈轩拉着小林往竹林深处跑,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突然想起摆渡老汉说过,这片竹林连着考古队的驻地,只要跑到那边,就能联系上张警官安排的接应人。

月光突然被云遮住,竹林里瞬间变暗。陈轩被树根绊了一下,怀里的玄鉴镜掉在地上,镜面朝上,星图的光芒在黑暗中格外醒目。

“在那儿!”刀疤脸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陈轩刚捡起镜子,突然发现镜面映出的竹林里,有处地面的颜色比周围深——那是被人踩过的痕迹。他拽着小林往那处跑,果然在一丛灌木后发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