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六)(2 / 4)

加入书签

买家,听说他们在景德镇有个窝点,专做宋代名窑的仿品。你要是能帮忙找到,咱们正好顺藤摸瓜。”

小林已经开始收拾背包,帆布摩擦的声响里,他突然想起什么:“师父,玄山氏在笔记里说过,‘瓷都秘窑’的入口,要等‘昌江潮平,月上中天’才能看见。”

陈轩抬头望向窗外,仓库顶上的破洞正对着渐圆的月亮。他将玄鉴镜揣进怀里,镜面贴着心口的位置,仿佛能听见星图流转的轻响。

“那就等潮平月升。”他说这话时,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镜缘的“辨伪存真”四字,“玄山氏藏的,恐怕不只是古玩那么简单。”

李三炮被押走时,突然回头喊了句:“那半张图上的窑址,藏在落马桥附近!我听见那老头跟人打电话时说的!”

这话让陈轩脚步一顿。落马桥是景德镇着名的古窑遗址,宋代官窑的残片曾在那里成片出土。他回头看了眼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仿品,突然明白伪古堂的真正目的——他们不只是想仿造文物,更想找到玄山氏藏的真品,用真迹当样本,造出足以乱真的赝品。

“师父,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小林已经把地质锤塞进包里,那是上次在邙山开石门时用过的工具。

“明天一早。”陈轩将半张藏宝图与玄鉴镜一起放进木盒,“去看看玄山氏在瓷都,到底藏了什么能让他们如此疯狂的东西。”

仓库外的月光突然亮了起来,透过破洞落在那堆仿品上,铜锈的灰黑色在月光下泛着死气。陈轩想起玄鉴镜照出的真品青绿色锈迹,那是时光沉淀的温润,绝非化学试剂能模仿。

或许玄山氏留下的最大宝藏,不是文物本身,而是辨别真伪的智慧。他这样想着,将木盒锁好,转身走向仓库门口。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仿佛能听见昌江潮声正从千里之外传来,带着瓷土与松柴的清香,在夜色里渐次清晰。

第1050章:昌江月引

景德镇的雨是带着瓷土味的。

陈轩站在昌江岸边的老码头时,细密的雨丝正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里裹着浅黄的泥点——那是附近古窑遗址特有的高岭土,遇水便显出温润的玉质感。

“师父,潮快平了。”小林举着伞,指着江面翻涌的白沫。原本湍急的水流正渐渐放缓,浑浊的江面像被摊开的宣纸,正慢慢吸尽雨色。

陈轩打开木盒,半张藏宝图在水汽里微微发皱。他取出玄鉴镜,镜面星图在阴雨天依旧清亮,角宿那颗星的光芒比昨日更盛。按李三炮说的方位,落马桥窑址就在上游三里处,可他沿江走了两趟,除了几处被圈起来的考古工地,只剩断壁残垣的老窑房。

“玄山氏说‘月上中天’才能见入口,会不会是要等特定的时辰?”小林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星图,“角宿在子夜才会升到正南天,现在刚过戌时。”

雨突然大了,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江对岸的老窑工聚居区亮起灯火,窗棂透出的光晕里,隐约能看见晾晒的松柴——那是烧柴窑必不可少的燃料,玄山氏笔记里提过,“松烟入釉,方得古韵”。

“去那边问问。”陈轩收起图,踩着水洼往渡口走。摆渡的老汉正收拾船桨,看见他们便扯开嗓子喊:“过江?今晚有大潮,再过一个时辰怕要封渡喽!”

船在江面上晃得厉害,老汉的蓑衣淌着水,说起落马桥的事直摇头:“那片窑址邪乎得很!前几年有伙人去挖,说是挖到个瓷瓶,结果第二天就全躺医院了,浑身长满疹子,跟釉料过敏似的。”

陈轩心里一动:“他们挖的是哪座窑?”

“还能是那座‘鬼窑’。”老汉啐了口唾沫,“民国时就烧出过怪事,窑工说半夜听见窑里有人哭,开窑一看,满窑的瓷器都裂成了碎片,拼起来竟是张人脸。后来玄山氏来过人,在窑门口贴了张黄纸,才算太平了。”

船靠岸时,雨刚好停了。岸边的老樟树下,果然立着座半塌的窑门,青砖上爬满青苔,门楣处隐约能看见残留的黄纸痕迹,上面的墨迹早已被雨水冲得模糊,只剩“玄”字的最后一笔,像道弯钩嵌在砖缝里。

“就是这儿了。”陈轩用地质锤敲了敲窑门,砖面发出空洞的回响。他取出玄鉴镜,镜面星图突然旋转起来,角宿的光芒直射向窑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