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七十八)(4 / 5)
进去,泡上一壶当地的雨前茶。
“落马桥那片窑址,民国时就有人挖过。”周老板坐在八仙桌旁,手指敲着桌面,“我爷爷年轻时见过挖出来的瓷片,说是釉色跟青玉似的,可惜那会儿兵荒马乱,好多好东西都流到国外去了。”
陈轩取出那三件瓷器,在桌上铺好棉布,一件件摆开。除了贯耳瓶,另外两件是撇口碗,碗口边缘有细微的磕碰,却更显古朴。他拿出玄鉴镜,镜面刚一靠近,三件瓷器的釉面同时泛起淡淡的虹光,与镜中星图的光晕相互呼应。
“这光……”小林看得眼睛发直。
“是釉里的微量元素在镜光下的反应。”陈轩解释道,“宋代官窑用的是高岭土,里面含有的铁、钛等元素,经过高温烧制后会形成独特的分子结构,普通光线下看不出来,但玄鉴镜能激发它们的能量。”
他用镜面对准贯耳瓶的瓶身,仔细观察那些自然开片。开片是瓷器冷却时釉面与胎体收缩率不同造成的裂纹,宋代官窑的“金丝铁线”,是开片经百年氧化后,深色的裂纹里渗入杂质形成“铁线”,浅色的细缝则形成“金丝”,层次分明。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人工用酸腐蚀出来的,纹路杂乱,没有这种自然的层次感。
忽然,玄鉴镜的光芒顿了一下,在贯耳瓶底部映出一个极小的缺口。那缺口像是被硬物磕碰所致,边缘的釉面有些剥落,露出里面深色的胎骨。陈轩凑近一看,瞳孔猛地一缩——缺口处的胎骨上,竟刻着一个极小的“供”字!
“是贡品!”陈轩脱口而出。宋代官窑贡品,往往会在胎底隐秘处刻“供”或“官”字,作为皇室专用的标记,这个发现,彻底证实了这几件瓷器的身份。
小林兴奋地凑过来,忽然指着碗底:“师父,您看这碗!”
其中一只撇口碗的碗底,粘着一小块碎瓷片,像是烧制时不小心粘上去的。那碎片的釉色偏黄,与碗身的青灰截然不同,边缘却和碗底的釉面融合在一起,显然是同时期的东西。
陈轩用镊子小心地取下碎瓷片,放在玄鉴镜下。镜面的光晕笼罩碎片,原本泛黄的釉面下,竟渐渐显露出一幅模糊的图案——像是一座窑炉的轮廓,旁边还刻着几个极小的字,依稀能辨认出“修内司”三个字。
“修内司官窑!”陈轩的心跳漏了一拍。修内司是南宋负责烧造皇室用瓷的机构,其官窑遗址至今未被完全发掘,这枚碎瓷片上的图案,很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修内司窑炉图样!
他忽然想起《辨瓷手记》里的记载:“内窑匠人,每烧一窑,必留瓷片记其窑位、火候、釉料配比,藏于窑神庙下,以为传承。”难道这枚碎瓷片,就是当年匠人留下的“窑记”?
“周老板,附近有窑神庙吗?”陈轩抬头问道。
周老板想了想:“落马桥那边是有座老窑神庙,早就塌了,只剩个土台子,当地人叫‘窑神台’,就在你们发现瓷器的东窑尾附近。”
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如果碎瓷片上的图案指向窑神庙,那很可能还有更多关于修内司官窑的线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刘警官的声音:“陈先生,不好了!我们抓到的那几个伪古堂的人,刚才在派出所里招了,说他们还有个同伙藏在窑神庙附近,手里拿着半张藏宝图,好像也是去找什么东西的!”
陈轩心中一凛。伪古堂果然还有后手!他们要找的,恐怕就是和碎瓷片相关的线索。
“周老板,麻烦借两把铁锹。”陈轩站起身,将三件瓷器小心收好,“我们现在就去窑神台。”
周老板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他们神色凝重,立刻从后院拿来两把铁锹:“路上小心,那片晚上黑,有不少废弃的窑坑。”
夜色渐浓,陈轩和小林背着包,拿着铁锹往窑神台赶去。刘警官带着两名民警在后面跟着,手里的手电筒光束在黑暗中晃动,照亮了脚下的碎石和瓷片。
窑神台果然只是个土台子,上面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中间立着一块断碑,碑上刻着“窑神庇佑”四个字,字迹已经模糊。陈轩拿出玄鉴镜,镜面在黑暗中泛着微光,当他将镜光扫过土台时,镜中忽然映出一个明显的凹陷——像是有人 ret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