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4 / 6)
“以陨铁为骨,青金为釉,可纳星气,能辨伪真。”难道玄鉴镜真的掺入了陨铁?
他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聚焦在镜背的蟠螭纹上。在强光照射下,纹路间隙的星点清晰可见,这些比米粒还小的圆点排列得极有规律,细看竟与北斗七星的布局隐隐对应。更奇特的是,每个星点中心都有针尖大的凹痕,里面残留着一丝银白色的光泽,与周围的铜绿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星点是刻意凿刻的,里面还嵌了东西。”陈轩用镊子轻轻触碰星点,凹痕里的银白色物质坚硬而光滑,不像是天然铜锈。他忽然想起商周时期的“错金银”工艺,但这银白色物质的光泽比银更内敛,倒像是某种未被氧化的金属。
就在这时,石室入口处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石块滚落的声音。陈轩立刻示意小林熄灭手电,两人迅速躲到最近的石台后,屏住呼吸警惕地望向入口。
黑暗中,只有青铜器表面偶尔反射的微弱天光,以及两人清晰可闻的心跳声。过了约莫三分钟,入口处再没动静,陈轩才缓缓探身,用天眼扫描通道——外面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岩壁的回声。
“可能是山鼠或者落石。”小林松了口气,重新打开手电,光束却不小心扫过玄鉴镜的镜面。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暗绿色的镜面突然亮起,如同被注入了月光,竟清晰地映出了石室顶部的景象!更令人震惊的是,镜中映出的不仅是岩石穹顶,还有一幅布满光点的星图,无数星辰在镜中缓缓流转,与真实的夜空截然不同。
“这……这是怎么回事?”小林惊得捂住嘴,生怕声音惊扰了这诡异的景象。
陈轩凝视着镜中星图,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他认出星图边缘标注的几个古老星官名称——“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正是《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但镜中的星象排列却与现代星图有明显差异,更接近商周时期的星象分布。
“玄鉴镜能映出古星图?”陈轩喃喃自语,忽然想起石壁上“星影迷踪”的刻字,“难道这星图藏着什么秘密?”他试着移动手电角度,镜中的星图也随之转动,当光线直射镜面中心时,星图忽然定格,几颗最亮的星辰连成一线,在镜缘投射出淡淡的光斑,恰好落在石室地面的一块石板上。
陈轩立刻走到那块石板前,用手抚摸表面。石板与周围的地面严丝合缝,但边缘有细微的凹槽,显然是活动的。他示意小林帮忙,两人合力将石板抬起,简。
“是玄山氏的笔记!”小林兴奋地解开油布,竹简保存完好,上面用朱砂写着古朴的隶书,开头赫然写着“玄鉴秘录”四字。
陈轩拿起竹简仔细翻看,里面记载的正是玄山氏收藏青铜器的经过。原来这些青铜器大多是清末民初从各地古墓或散佚民间收集而来,当时时局动荡,玄山氏担心国宝流失海外,才耗费十年时间找到这处天然石室,将藏品妥善封存。而那面玄鉴镜,是他年轻时在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的,镜中星图能随时间变化,指向其他藏宝地。
“你看这里。”陈轩指着竹简中间的段落,“玄山氏说,玄鉴镜需以‘天眼之力’激活,镜中星图会显示下一处藏宝的方位,但必须在星象对应的时辰观察才能准确破译。”他抬头看向镜中星图,发现几颗亮星的位置正在缓慢移动,“现在是亥时,对应的星官是‘紫微垣’,镜中这颗最亮的星应该就是北极星,它指向的方位……”
陈轩顺着镜中北极星的光线延伸方向望去,发现光束落在石室西侧的岩壁上。他走过去用手敲击岩壁,果然听到一处声音与其他地方不同——那里是空的!
“这里还有暗室?”小林激动地拿出工兵铲,却被陈轩拦住,“别急,玄山氏的笔记里说‘石室有三,藏器为一,藏图为二,藏秘为三’,这处暗室应该是‘藏图’之所,但开启需要特定方法。”他继续翻看竹简,果然找到一段记载:“星随斗转,纹应时变,触三目,启秘门。”
“三目?难道和玉牌上的‘三目识真’有关?”小林立刻想起之前的线索。
陈轩点头,走到暗室对应的岩壁前,用天眼观察表面的纹路。在天眼视野中,岩壁上隐藏着三个细微的圆点,呈三角形排列,正是玄山氏标志性的“三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