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秘藏之风云际会与传承新篇 (二)(4 / 6)
作办学项目。他与一所国内着名大学的考古系进行了深入洽谈,双方就联合培养鉴宝人才、共同开展鉴宝科研项目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合作办学,鉴宝学校的学员将能够享受到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设施,同时也为高校的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化的教学平台。这一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为鉴宝界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鉴宝事业的持续发展。陈宇深知,教育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他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为鉴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十七章:学校危机
鉴宝学校坐落于城市的一隅,校园规模不大,但布局精巧。校园的大门由厚重的实木打造而成,门楣上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鉴宝学校”四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学校对传承古玩文化的坚定决心。
走进校门,是一条蜿蜒的青石小径,小径两旁种满了翠竹,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古玩的千年奥秘。沿着小径前行,便能看到几座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飞檐斗拱的屋顶下,是大片的玻璃幕墙,阳光洒在上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木质的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沉香气息,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古玩鉴定的书籍、古籍善本以及国内外最新的考古研究报告。馆内静谧祥和,只有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和学生们轻声交流的细语。
再往后走,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鉴宝设备,从高精度的光谱分析仪、热释光测年仪,到古老的放大镜、罗盘等传统工具一应俱全。墙壁上挂着历代古玩珍品的图片和详细介绍,仿佛在向学生们展示着古玩世界的浩瀚与深邃。
然而,这样一所充满文化底蕴与学术氛围的鉴宝学校,却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一些竞争对手恶意诋毁学校的声誉,在古玩界四处散布谣言,声称鉴宝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学员毕业后根本无法辨别真伪古玩,还说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所谓的鉴宝大师不过是徒有虚名。这些谣言如同阴霾一般,迅速笼罩了学校,导致生源大量流失。原本预定入学的许多学员纷纷改变主意,选择了其他机构或者放弃了鉴宝学习的打算。有的学员甚至在已经缴纳部分学费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定金也要退学,他们听信了外界的谣言,认为在这样一所被质疑的学校里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同时,学校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教师之间因为教学理念和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了矛盾。一些教师认为应该更加注重传统鉴宝方法的传授,他们坚信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眼力才是鉴宝的核心,对于新兴的科技鉴宝手段持有怀疑态度,觉得那些冰冷的仪器会让学员们失去对古玩本身韵味和历史底蕴的感知。而另一些则倾向于多引入现代科技鉴宝手段,他们强调科技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认为传统方法存在太多主观因素,难以适应现代鉴宝市场的需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使得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在课堂上,不同理念的教师有时会直接反驳对方的教学内容,让学员们无所适从,课堂秩序变得混乱。学员方面,也有部分人违反学校规定,私自将校内的古玩标本带出用于个人交易或者研究,这些学员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甚至有学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学校的名义在外面承接鉴宝业务,一旦出现差错,就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声誉。他们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皮毛知识,就贸然行事,却不知鉴宝行业的复杂和严谨,很容易就陷入了各种纠纷之中。
陈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深知如果不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将面临倒闭的危险。他首先从内部管理入手,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在会上,他诚恳地呼吁教师们放下分歧,以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为重。他说道:“我们都是因为对鉴宝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才相聚于此,如今学校面临困境,我们更应该团结一心。传统方法和科技手段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我们要共同探索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他的话语打动了许多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逐渐化解了矛盾。一些资深的传统鉴宝教师主动提出,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科技鉴宝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