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东方新地平线(1 / 5)

加入书签

    1930年的美国,是一个梦想碎裂的国度。

    纽约、芝加哥、底特律、洛杉矶……昔日机器轰鸣、纸醉金迷的都市。

    如今只剩下失业人潮的沉默脚步和救济站前望不到头的长龙。

    寒风吹过空荡的厂房和断供的房屋,卷起的不是希望,而是破产通知单和绝望的灰烬。

    ————————————

    就在这片无边无际的灰暗之中,一道来自遥远东方的光芒,如同一座突兀而坚实的灯塔,刺破了浓雾。

    在张汉钦的亲自指示下,“东方新地平线计划”以惊人的效率和魄力在全美主要城市全面铺开。

    这项宏伟计划的野心极大: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为东北建立一个 “技术自主、忠诚可控、可本土化” 的现代工业基础。

    而其手段,则精准地抓住了大萧条时代最脆弱的人心。

    ————————————

    《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的版面上,开始持续出现整版的、设计简洁却极具冲击力的招聘广告。

    广告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红顶白墙的崭新住宅区照片,与街头破烂的帐篷形成残酷对比;一座座庞大恢宏、烟囱耸立的崭新工厂厂房,提醒着人们这里会提供稳定的工作。

    最诱人的是那几行加粗的承诺:

    “诚聘技术人才!承诺以大萧条前工资水平支付!”

    “提供稳定工作与安家保障!允许携带伴侣及1~3名家眷!”

    “预付安家费:签约并登船后,每户预支200美元现金!”

    200美元!

    这在许多人连5分钱一杯的咖啡都喝不起的年代,无异于一笔巨款。

    更重要的是,“携带家眷”和“稳定工作”这两个词,击中了成千上万濒临破碎的家庭最核心的痛点——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是一个能让全家脱离苦海、重获秩序与尊严的完整逃生舱。

    ————————————

    在昔日城市地标下方,是一个个临时设立的招募点。

    很快,这些招募点前便排起了堪比救济站的长队。

    与救济站前的死气沉沉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焦灼的、孤注一掷的希望。

    ————————————

    人流中,有被工厂辞退的熟练技工,有设计院倒闭的建筑师,有农场破产的农业技师,甚至还有失业的教师和医生。

    他们曾经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脊梁,如今却和流浪汉一样,为了一张申请表而排队。

    超过五十万人,怀揣着最后一丝幻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