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布衣丞相(3 / 5)

加入书签

争者中,武帝的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低调务实的公孙弘。

“丞相之位,非公孙弘莫属!”

(武帝决策)更令人惊叹的是,武帝同时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

(历史性事件:布衣丞相封侯)以丞相封侯,公孙弘是汉朝第一人!

“平津侯”

三个字,从此成为布衣卿相的代名词!

未央宫大殿,封侯拜相大典。

当公孙弘身着簇新的丞相冠服和侯爵印绶,在百官瞩目下跪拜谢恩时,心中百感交集。

他仿佛又看到了淄水河畔那个冻得瑟瑟抖的放猪倌。

(人物刻画:今昔对比)

“臣弘,牧猪鄙夫,蒙陛下不弃,拔擢于草莽,委以重任,赐以殊荣!

此恩此德,虽肝脑涂地,不足以报万一!”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是真诚的感激,也是对命运巨变的巨大冲击。

(感恩与震撼)

武帝刘彻看着他,眼中满是欣赏和满意:“平津侯请起。

朕用卿,非为卿之家世,实为卿之‘明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望卿以此‘儒术’,为朕分忧,为大汉立规!”

(武帝评价:点出其“儒法并用”

特色)“缘饰儒术”

四字,道破了公孙弘成功的核心——他并非董仲舒那样的理想主义大儒,而是将儒家理念(如仁政、教化)巧妙地融入法家式的务实吏治中,符合武帝“霸王道杂之”

的统治需求。

(核心特质:实用主义儒者)

公孙弘深深叩:“臣,谨遵圣谕!

必鞠躬尽瘁,以报君恩!”

这一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同时也明白,位越高,责越重,他需要用更实际的制度性贡献来回报这份信任。

(责任与压力)

【本章启迪】:逆袭的密码(公孙弘)在于将知识(儒学)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吏事),并找到与时代需求(武帝政策)的完美契合点(缘饰儒术)。

警示我们:成功往往青睐实用主义者(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空想家(单纯学术)。

4:太学星火,千年文脉的奠基(公元前124年长安丞相府)

成为丞相的公孙弘,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反而比以往更清醒。

(人物刻画:高位下的清醒)他深知,武帝“独尊儒术”

的国策需要更坚实的制度支撑。

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

是良策,但如何让它真正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合格的儒家官僚?(问题意识:儒术制度化)

深夜的丞相府书房,烛火通明。

公孙弘案头堆满了关于教育、选官的文献和前朝旧档(如秦代“学室”

制度)。

他眉头紧锁,反复推敲着一个将改变中国千年历史的构想。

(场景营造:构思关键制度)

“董公倡太学,意在养士弘道。

然养士非目的,为国储才、选官方为根本。”

他喃喃自语。

(核心思路:教育为选官服务)

“养士而不考其能,则徒耗钱粮;授官而不凭其才,则国事堪忧……必须有一条明确的上升通道!”

(关键突破点:考试与选官结合)

灵感如同火花迸溅!

他猛地铺开一卷新竹简,奋笔疾书:

臣公孙弘谨奏陛下:

为彰陛下崇儒重教、求贤若渴之圣意,落实董子兴学养士之良策,臣愚以为,当为博士官(五经权威)置弟子员!

(核心建议一:确立招生对象)

选拔机制:由太常(九卿之一,掌礼仪文教)选拔京都及地方郡国“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的优秀青年(品德与文化标准)五十人为批“博士弟子”

(太学生),免除其徭役赋税。

(核心建议二:选拔标准与待遇)

考核机制:此为关键!

博士弟子需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

每年考试一次!

能通晓一经(如《诗经》、《尚书》)以上者,即可补为文学掌故(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