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懂仲舒与汉武帝的思想革命(4 / 5)
/p>
(帝王表态:初步认可)
受到鼓舞的董仲舒,精神更为振奋,他开始阐述具体解决方案:
“兴太学以养士”
:请求在长安设立中央太学,置明师讲授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培养通晓儒家思想的官员。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也!”
(教育改革建议)
“设庠序以化民”
:在地方郡县设立学校(庠序),推广儒家教化,移风易俗。
“置明师,立五经博士”
:选拔精通五经的大儒担任博士官,负责太学教学和研究,并赋予其官方权威地位。
(学术体制建设)
“行更化”
:改革原有不合儒家仁政精神的旧法(如严刑峻法),推行德主刑辅的政策。
“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政策改革呼吁)
董仲舒的陈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天人、大一统),又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太学、博士、更化)。
整个宣室殿,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
(对策的完整性)
当董仲舒最终完成对策,躬身行礼时,殿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
(历史性时刻的静默)
汉武帝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董仲舒身上。
他的声音响彻大殿,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董仲舒所对,深明天人之际,通晓治国至道!
其言甚善!
着丞相、御史大夫等,详议其策,即刻施行!”
(武帝的最终决策:采纳)
“陛下圣明!”
董仲舒深深拜下,热泪盈眶。
他知道,一个属于儒家、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未来的时代,在他手中开启了!
(董仲舒的反应:功成泪下)
殿内其余诸生,神色各异,惊愕、沮丧、嫉妒、沉思……百态纷呈。
但历史的车轮,已然转向。
(众人的反应:时代转折点)
【本章启迪】:在关键时刻(殿前对策),清晰的逻辑(董仲舒的体系)、契合时代需求的洞见(解决武帝困惑)与敢于声的勇气(提出罢黜百家),缺一不可。
但警示我们:追求统一(思想大一统)的同时,也应保有对多元思想(百家)的敬畏与反思,避免走向绝对化和僵化(后世儒学教条化风险)。
4:太学钟声,千年文脉的定音(公元前124年长安初设太学)
距离那场改变历史的宣室对策,已过去两年。
在董仲舒对策的蓝图指引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帝国肌体上迅铺开。
(时间推进:政策落地)
立五经博士:精通《诗》《书》《礼》《易》《春秋》的五位大儒被正式任命为博士官。
他们身着特赐的儒服,出入宫廷官署,成为官方认可的儒家学术权威。
俸禄优厚,地位尊崇。
“博士”
这一头衔,从此成为了儒学造诣的最高象征。
(历史事件一:学术权威的确立)
兴太学:在长安城西南隅(非后世国子监位置),一座崭新的学府——太学——拔地而起。
虽然初建时规模不大(批博士弟子仅5o人),但意义非凡!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由中央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
(历史事件二:教育体系基石)
设庠序(地方官学):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郡文学、郡国博士),招收本地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崇乡党之化”
。
儒家思想的种子,开始从帝国的中心向广阔的郡县播撒。
(历史事件三:地方教育推广)
儒家思想的渗透:朝廷的诏书奏议,开始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官吏的选拔标准(察举制)也悄然向“明经”
、“孝廉”
等儒家推崇的品质倾斜。
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开始在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