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懂仲舒与汉武帝的思想革命(2 / 5)

加入书签

治国’,其根本,正在于天道与人道相应!”

(董仲舒的核心理论雏形:天人感应)

他的思绪飘回了在广川家乡的日子。

十年,整整十年!

他几乎足不出户,“下帷讲诵”

,沉潜于儒家典籍(特别是《春秋公羊传》),更在浩繁的星象记录、灾异现象、历史兴替中苦苦探寻天道与人道之间那神秘的关联纽带。

(人物背景:十年治学积累)

“世人都说黄老清静无为好,”

董仲舒的目光回到案上竹简,手指轻轻拂过字迹,仿佛在抚摸思想的脉络,内心独白清晰可闻,“可无为,真能应对这纷扰的乱世(匈奴、诸侯、民生)?法家严刑峻法,能得一时之效(如张汤),但酷吏横行,民何以堪?长此以往,国本必动摇!”

(内心活动:对百家学说的批判性思考)

“唯有儒家!”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仁义礼智信乃天之常道!

君王法天而行,施仁政,正纲常;臣民各安其位,各守其分。

如此,则阴阳调和,灾异不生,社稷永固!

这才是天命所归,王道所在!”

(核心主张:儒家王道)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竹简上郑重写下他思考了十年、反复锤炼的观点:

“天人感应”

:君王行善政(仁德),天降祥瑞(凤凰、甘露);君王失道(暴虐),天降灾异(地震、洪水)谴告!

上天是最高裁判!

(理论要点一:约束君权)

“君权神授”

:(承接上条)所以,当今陛下是承受天命统治万民!

这比任何血统论都更神圣、更有力!

(理论要点二:强化君权合法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键对策)他笔锋一转,变得极其锐利:“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儒家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理论要点三:思想大一统方案)(引用接近《汉书》原文)

“兴太学,养贤才”

:在长安设立中央最高学府(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庠序),以儒家经典(五经)培养人才,选拔官吏。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理论要点四:教育改革措施)

“更化”

(改革):汉承秦弊(法家严苛),必须革故鼎新,推行儒家仁政德教!

“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理论要点五:政策转型呼吁)(引用接近《汉书》原文)

这五点,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构成了一份完整的思想改造和政治改革蓝图——这就是后世着名的《天人三策》(核心对策成型)!

(第一次对策的内容已高度浓缩此五项核心)。

灯油将尽,董仲舒看着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竹简,眼神复杂。

有期待,有忐忑,更有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

“陛下……您能明白其中深意吗?这,或许就是天命借我董仲舒之口,对您的回答……”

他将竹简仔细卷好,吹熄了灯。

窗外,长安城的第一缕晨光,正刺破黑暗。

(人物刻画:使命感与忐忑)

【本章启迪】:真正的价值(董仲舒学说)往往需要长久的沉淀与积累(十年磨剑)。

警示我们:在面对时代命题时(武帝之问),拥有独立思想体系(儒家王道)远比迎合潮流(百家之言)更为珍贵。

厚积薄,方能抓住改变命运的契机(明日对策)。

3:宣室惊雷,思想大一统的诞生(公元前134年策问当日未央宫宣室殿)

宣室殿内,庄严肃穆。

汉武帝高踞帝座,衮服冕旒,不怒自威。

阶下,百余位贤良文学之士分列两旁,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场景营造:策问现场的威严)

策问开始了。

几个被点到名字的贤良,依次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