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晁错削藩与七国烽烟(3 / 5)

加入书签

p>尤其是吴楚联军,攻势凌厉,接连攻破朝廷军队的防线,兵锋一度直指中原重镇梁国(景帝胞弟梁王刘武的封地),长安城震动了!

(关键事件:叛乱爆,兵锋西指)

未央宫里,再也没有了推行削藩时的决断。

年轻的景帝刘启脸色苍白,焦虑地在殿内踱步。

前线雪片般飞来的都是败报!

告急!

求救!

(景帝的恐慌)

“怎么会这样?!

晁错!

你不是说削之其反亟,祸小吗?如今叛军势大,朝廷军队难以抵挡,这祸哪里小了?!”

景帝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难以抑制的愤怒与埋怨,第一次对他的老师兼智囊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君臣信任的裂痕)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恐慌的情绪在蔓延。

(朝堂恐慌蔓延)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个身影站了出来。

他是袁盎。

此人曾是吴国丞相,深谙吴国内情,更重要的是——他与晁错,是死对头!

两人积怨已久,势同水火。

(关键人物登场:袁盎)

袁盎敏锐地捕捉到了景帝的动摇和恐惧,更看到了一个置晁错于死地的绝佳机会。

(袁盎的算计)

“陛下!”

袁盎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的沉稳,“臣有计策,或可平息叛乱,使陛下高枕无忧!”

景帝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卿有何良策?道来!”

袁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谨慎地看了看四周:“此计……关乎重大,请陛下屏退左右。”

(计策的隐秘性)

大殿很快只剩下景帝和袁盎两人。

(密谈氛围)

关键事件:袁盎献计

袁盎凑近景帝,压低声音,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

“陛下!

七国起兵,打的是什么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吴王刘濞的檄文里,句句不离晁错!

他声称起兵并非反叛陛下,而是为了诛杀蒙蔽圣听的奸臣!”

他观察着景帝阴晴不定的脸色,继续说道:

“臣以为,刘濞等人,所求者无非是保住封地富贵。

他们深知造反篡位,名不正言不顺,天下难服!

故此打出‘清君侧’的幌子,给自己遮羞!

陛下若信以为真,中了他们的圈套,与之硬拼,即使最终平定,也必然元气大伤,生灵涂炭!”

(分析叛军心理)

袁盎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方今之计,若想兵不血刃,迅平息叛乱……独有斩晁错一人!

同时下诏赦免七国起兵之罪,恢复他们被削夺的封地!

如此,则七国出师无名,叛军必顷刻瓦解!

将士无须流血,天下重归安定!

此乃牺牲一人而安天下之上策啊陛下!”

(核心毒计:牺牲晁错,平息叛乱)

“斩晁错?!”

景帝浑身剧震,猛地抬头盯着袁盎,眼神复杂到了极点:震惊、犹豫、挣扎、恐惧……还有一丝被说动的心悸!

(景帝的内心风暴)

袁盎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心中那个被恐惧和压力锁住的、名为“牺牲”

的潘多拉魔盒。

是啊,“诛晁错,清君侧”

…如果满足了叛军这个“名义”

上的要求,他们是不是真的就……退兵了?用晁错一个人的命,换几十万将士的命,换天下的安定……(帝王心术的冷酷计算)

景帝沉默了。

时间一点点流逝,大殿里静得可怕,只有君臣二人沉重的呼吸声。

袁盎屏住呼吸,等待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景帝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充满了疲惫和一种近乎残酷的决绝。

再睁开时,那眼神已经变得冰冷而坚硬。

(关键决策:帝王的选择)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了那句决定晁错命运的话: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