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贯高护主(4 / 4)
,露出惊讶之色:“是泄公啊”
泄公上前,小心地为贯高喂水,一边寒暄着家乡的往事。
渐渐地,贯高戒备的神情缓和下来。
“贯兄,”
泄公切入正题,“陛下派我来,是想知道真相。
赵王是否参与了刺杀计划?”
贯高沉默良久,缓缓道:“按照人之常情,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如今我的三族都将被处死,我难道会为了保赵王而牺牲亲人的性命吗?”
泄公屏住呼吸:“那么”
“赵王确实不知情。”
贯高语气坚定,“谋刺的事,完全是我们这些人自作主张。”
他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从刘邦羞辱张敖,到他们密谋刺杀,再到两次行动失败。
整个过程中,张敖始终被蒙在鼓里
。
泄公凝视着贯高的眼睛:“你所言属实?”
贯高惨然一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泄公返回皇宫,将情况如实禀报刘邦。
刘邦听后久久不语,最终长叹一声:“贯高真乃义士。
传朕旨意:赦免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
贯高一并赦免。”
当泄公再次来到牢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贯高时,出乎意料的是,贯高并没有表现出喜悦。
“赵王果真获释了?”
贯高谨慎地问。
“确实。”
泄公点头,“陛下赞赏你的忠义,也将你赦免了。
你可以重获自由。”
贯高脸上闪过复杂的神情,继而变得坚定:“我之所以忍受酷刑而不求死,只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
如今赵王已获释,我的责任已尽,死而无憾了。”
泄公急道:“贯兄何出此言?陛下赏识你的才能,欲予重用”
贯高摇头打断他:“为人臣子而有弑君之名,还有什么脸面再事奉陛下?纵然陛下不杀我,我内心岂能不惭愧?”
泄公还想再劝,贯高却已闭上眼睛,不再言语。
次日黎明,狱卒现贯高已气绝身亡。
他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纷争——仰头掐断喉咙而死
。
消息传到刘邦耳中,这位开国皇帝再次感叹:“真壮士也!”
他下令厚葬贯高,并重用那些跟随赵王来长安的赵国臣子
。
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后,与鲁元公主安居长安,终老一生。
而那些忠于他的臣子,如田叔、孟舒等人,后来都官至诸侯卿相、郡守,他们的子孙也在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期担任要职
。
一段因傲慢引的冲突,最终以壮士的血洗清了冤屈,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章节警示:气节与尊严有时比生命更珍贵。
贯高选择以死明志,诠释了古代士人的气节观。
今天,我们未必需要如此极端,但坚守内心原则、保持人格尊严,依然是值得追求的品质。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坚持与妥协间找到平衡,活出真实的自我。
后记
贯高的故事在《史记》中只有短短数百字记载,却跨越两千余年依然动人心魄。
太史公司马迁只用四个字评价贯高——“名闻天下”
,其中蕴含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
在这个充满权谋、背叛和利益交换的历史舞台上,贯高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责任。
他并非完美无缺——刺杀君主在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但他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却穿越时空,依然令人动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的光辉永不泯灭。
贯高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品质永远值得珍视——忠诚、勇气、担当,以及对正义和信念的坚守。
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人格”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