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玉卮里的江山与家常(1 / 5)

加入书签

《未央宫上寿——玉卮里的江山与家常》

1:风雪长安城(公元前199年腊月,长安)

腊月的寒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

刚夯实的夯土城墙和新铺的石板路上,积雪被风吹得打着旋儿。

可长安城里头,却热火朝天,跟开了锅似的。

叮叮当当凿石头的、嘿哟嘿哟扛木头的、喊着号子拉大梁的……为啥?就为那座刚刚落成的未央宫!

丞相萧何裹着厚实的狐裘,站在还没完全收拾利落的宫门前高台上,冻得鼻子通红,可那双眼睛亮得吓人。

他望着眼前这片拔地而起、盖着厚厚一层新雪的宫殿群,心里头翻江倒海。

从沛县起兵,到鸿门宴脱险,再到垓下决战项羽……多少艰难困苦,死了多少兄弟,流了多少血汗!

今天,这座象征着大汉帝国的心脏——未央宫,总算在他手里头立起来了!

层层叠叠的屋顶,巨大的斗拱,在灰蒙蒙的天底下沉默着,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威严和分量。

“丞相!

各处都查验过了,殿宇、廊庑、宫门,全都稳妥!

就等陛下定下吉日,开宴啦!”

少府(管皇家工程的官)气喘吁吁地跑上来,脸上又是累又是兴奋。

萧何点点头,目光扫过远处还在雪地里吭哧吭哧搬木头的民夫,声音不高,却沉甸甸的:“嗯,好。

记住喽,这未央宫,不只是给陛下住的房子!

它是咱大汉的脸面!

要让后世人看看,也让天下百姓看看,咱打下的江山,配得上这样的殿堂!

每根梁,每片瓦,都得经得起瞧!”

他停了停,又补了一句,“太上皇那边住的椒房殿,暖炉、地龙(取暖设备)得多加派人手盯着,老人家身子骨弱,怕冷。”

镜头一转,到了太上皇刘太公住的地方。

屋里烧得暖烘烘的,可气氛却有点闷。

刘太公穿着崭新的绸缎棉袄,歪在软榻上,手里捧着个粗糙的陶碗,里头是温乎的黍米粥——这才是他吃了几十年的老味道。

儿子刘邦当了皇帝,送来的金杯玉盏、山珍海味,他瞅着就别扭,吃不下去。

窗外大雪纷飞,老头儿浑浊的眼睛望着外面,有点直。

这长安城,又大又冷,宫殿又高又空,哪有沛县乡下那个洒满阳光的小院子舒服?想他那片侍弄了一辈子的地头儿,更想那个整天游手好闲、让他操碎了心、动不动就抄起荆条追着骂“无赖”

、“没出息”

、“连你二哥的半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的三儿子刘季(刘邦小名)。

“爹,再喝口热乎的吧。”

老二刘仲端着碗汤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老爹旁边的小几上。

刘仲现在也是“羹颉侯”

了(这封号有点讽刺,得名于当年嫂子刮锅底不给刘邦饭吃的事),算是贵人。

可他脸上那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样子,一点儿没变。

看着老爹对着窗户呆,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他知道爹想啥,他也想家。

这富贵荣华,金光闪闪,可压在身上,沉得像块大石头,让人憋得慌。

“老三……他……”

刘太公没碰那碗汤,嘴里喃喃着,“……弄这么大阵仗……图个啥呢……”

这声音里,有担心,有迷糊,还有点儿抹不掉的小疙瘩——从前那个让他愁得要死的混小子,如今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得仰着头看。

这份别扭劲儿,堵在嗓子眼儿,上不去下不来。

【本章启迪】:崭新的宫殿(未央落成)立在风雪中,映照着人心里的旧时光(太公思乡)。

警示我们:再高的成就(帝国基石),也难掩心底的归属感(陶碗黍粥)。

当世界因你而天翻地覆(刘邦称帝),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个最初出的地方(沛县小院),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温度。

物质的丰盈(金杯玉盏),未必能填满精神的故园。

2:盛宴前的呼吸(腊月廿三,未央宫前殿)

吉日到了。

腊月廿三,雪停了,难得的太阳光打在未央宫崭新的琉璃瓦上,金灿灿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