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咸阳殿争锋烈火诏令出(4 / 5)

加入书签

p>

有些书,比命还重要!

它们都在……它们只是……睡着了。

总有一天,会醒来的!”

(薪火相传的希望)

送走儿子,孔鲋的眼神变得无比坚毅。

他找来家中最可靠的忠仆,开始了一项秘密工程:

挑选最核心的典籍副本(尤其是儒家经典)。

制作特制的防水防潮容器(多用多层油布和陶瓮)。

在府邸最隐秘的内室墙壁(夹壁墙)后,挖掘暗格。

将精心包裹好的竹简,一卷卷、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存入暗格之中,再用砖石、泥土仔细封好,恢复墙壁原状,不留痕迹。

(孔壁藏书的实施)每一次凿壁,每一次填土,孔鲋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窗外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让他心惊肉跳。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不知是劳累还是恐惧。

但他知道,他藏下的不是冰冷的竹简,而是沉睡的火种,是劫后余生的希望。

【本章启示】铁腕焚书(烈焰蔽日)与壁存星火(孔鲋藏经)。

这警示我们:强权能焚毁竹简(焚书坑),却难灭人心所向(藏经壁);恐惧会制造沉默(道路以目),但无法扼杀守护的勇气(孔鲋行动);文明的火种(典籍)最脆弱也最顽强,总在绝境中等待重生(后世复兴)。

3:寒夜无声守遗简,薪火深藏待春雷(公元前213年末-212年初,孔府&天下)

主要事件:焚书行动持续,民间学术活动几近绝迹。

孔鲋在极度高压下完成秘密藏书,并在小范围内与极少数志同道合者(如弟子叔孙通)秘密交流,守护微弱的学术火种。

博士淳于越在压抑中死去。

寒冬的咸阳,冷得刺骨。

焚书的硝烟味似乎还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抑。

街道上行人稀少,步履匆匆,彼此不敢交谈,眼神躲闪。

曾经门庭若市的私学、讲坛,如今大门紧闭,蛛网尘封。

偶尔有孩童在街上随口吟诵一句《诗》中的句子,立刻会被惊恐的大人捂住嘴巴拖走,低声呵斥:“小祖宗!

别说了!

要杀头的!”

(思想寒冬,万马齐喑)

帝国在表面上实现了“法令一统,以吏为师”

的目标。

除了官方允许的医药、占卜、农书以及最重要的法律条文,民间几乎看不到其他书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思想文化的田野,被严冬冻结,一片死寂。

博士官署更成了“风暴眼”

中的寂静之地。

淳于越的病榻前,孔鲋默默侍立。

这位曾因直言而“点燃”

焚书令的老博士,此刻气若游丝,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口中反复念叨着:“……火……好大的火……圣贤泣血……千古罪人……”

“老师,”

孔鲋握住他枯槁的手,低声安慰,“您不是罪人。

火……总会熄灭的。”

淳于越艰难地转过头,浑浊的眼睛似乎恢复了一丝清明,他死死盯着孔鲋,用尽最后力气,声音微弱却清晰地问:“……藏……好了吗?”

孔鲋心中一凛,重重点头:“老师放心,万无一失。”

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神情——混杂着欣慰、愧疚与无尽悲凉——浮现在淳于越脸上。

“好……好……守好……待……春……”

话音未落,他紧握着孔鲋的手骤然松开,头一歪,溘然长逝。

(淳于越之死,时代的悲剧)

孔鲋看着老师失去生命的躯体,泪水无声滑落。

淳于越,曾是那么一个充满理想、敢于直谏的学者,最终却在焚书的烈焰和自我良知的煎熬中郁郁而终。

他的死,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个缩影。

孔鲋默默地为老师合上双眼,心中默念:“老师,您看到的火,终会引来后世的光。

您安息吧。”

孔府深处。

藏书的夹壁墙已经完美封好,看不出任何痕迹。

孔鲋站在墙前,仿佛能透过厚厚的砖石,“看”

到里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