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咸阳殿争锋烈火诏令出(3 / 5)
心碎,仿佛被夺走的是他孩子的性命。
类似的场景在咸阳、在齐、鲁故地(儒家文化中心)、在楚国旧壤……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上演着。
知识,在这一刻成了最大的罪证。
咸阳城外,渭水河畔。
一个巨大的深坑被挖掘出来,仿佛大地张开了一张吞噬文明的巨口。
一车又一车收缴来的竹简、木牍被无情地倾倒进去。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泥土混合的奇特气味,更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凉。
“点火!”
随着一声冷酷的命令,燃烧的火把被投入坑中。
“轰——!”
烈焰冲天而起!
干燥的竹简木牍遇火即燃,火舌疯狂地舔舐着天空,出噼里啪啦的爆响,仿佛是无数的灵魂在哀鸣哭泣。
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将冬日惨淡的阳光都染成了诡异的暗红色。
火光映照在周围奉命看守的士兵脸上,显得麻木而冷酷;映照在远处偷偷眺望的士人百姓脸上,则是无尽的恐惧与悲哀。
(焚书烈焰的象征意义)
“烧吧!
烧吧!”
一个躲在远处树丛中的年轻学子,看着这冲天的火光,泪流满面,低声嘶吼,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千年文脉……竟成焦炭!
这火……烧的是华夏的心啊!”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焦糊味。
这气味,是《诗经》里“关关雎鸠”
的芬芳被烧焦的味道;是《尚书》里“民惟邦本”
的箴言被烧焦的味道;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智慧火花被彻底碾灭的味道。
咸阳城,这座帝国的都城,被笼罩在一片文化浩劫的阴霾与呛人的烟尘之中。
博士官署内,气氛更加压抑。
昔日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场所,如今死气沉沉。
淳于越病倒了,卧床不起,口中喃喃呓语,尽是“亡国之兆”
、“罪孽深重”
。
其他博士们也都面色灰败,如坐针毡。
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清楚,那些正在化为灰烬的是什么——那是无数先贤的心血,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孔兄…”
一位与孔鲋相熟的博士,趁着无人注意,凑近低语,声音带着颤抖,“外面……外面烧得太惨了……我家……我家祖传的几卷《礼记》……我……我不敢留了……你看……”
他悄悄从袖中滑出两卷竹简,眼中充满乞求和恐惧。
孔鲋心头一紧,迅接过,藏入自己宽大的袍袖中,低声而坚定地说:“放心!
交给我!
只要孔氏血脉尚存一息,圣贤之言,必不绝于世!”
(孔鲋成为秘密藏书中心)
他感觉袖中的竹简沉甸甸的,如同千钧重担。
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一旦被现,不仅自己要被“弃市”
,整个孔氏家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但先祖孔子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他,让他无法退缩。
他必须行动,而且必须极其谨慎、隐秘!
孔府内宅。
夜深人静。
孔鲋紧闭门窗,只点着一盏昏黄油灯。
他面前的地上,小心翼翼地摊放着几十卷竹简,有《诗经》《尚书》《礼记》《论语》……这些都是他利用博士身份,冒着巨大风险,或是从即将被烧毁的书籍中“偷”
出几卷,或是像刚才那样,接收同僚偷偷转交的“遗孤”
。
(藏书的艰难与风险)
他抚摸着冰冷的竹简,感受着上面熟悉的刻痕,仿佛能触摸到先祖和无数贤哲的灵魂。
“父亲…”
他年幼的儿子孔腾(后为汉博士)揉着眼睛走进来,“这么晚了,您还在看书?”
孔鲋心中一震,急忙用身体挡住地上的竹简,强笑道:“腾儿,快去睡。
父亲……在整理些旧物。”
“父亲,外面为什么烧那么多书啊?学堂里的先生都不教我们念‘关关雎鸠’了…”
孔腾天真地问。
孔鲋鼻子一酸,一把将儿子搂入怀中,声音哽咽:“腾儿……记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