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尼丘祷祝麒麟踏雾来(4 / 5)

加入书签

听说哪位士大夫家有藏书,他会在人家门外徘徊,鼓足勇气请求借阅,或者主动提出帮忙抄写书简来换取阅读时间。

他给阙里一些富户放羊、打扫庭院,用微薄的报酬一点点积攒着学习的费用。

放羊时,他常常带着一根树枝,在沙土地上反复练习写字,温习他记住的礼仪步骤和听来的诗句。

邻居们有时会打趣:“瞧那个孔家小子,放羊都念念有词,真真是个书痴!”

孔丘只是腼腆地笑笑,眼神却更加执着。

贫寒的生活不仅没有浇灭他心中那麒麟带来的光,反而像风助火势,让那寻求知识、渴望理解“礼”

之精髓的火苗,燃烧得愈加旺盛。

那些在尼丘山祈祷而来的期望,那些在父亲膝下听到的勇武与道德故事,那些在母亲织机旁领悟的朴素道理,此刻都在这个少年心中汇聚,指向一个明确的未来——学礼乐,通古今,成为一个真正懂得“道”

的人。

:少年孔子在贫困中以模仿礼仪立下大志。

它告诉我们:志向的高低从不取决于(如陋巷)或财富(如贫寒),而在于内心的向往(如对礼乐的痴迷)与行动的决心(如勤工求学)。

在平凡甚至困顿中保持对美好事物(如学问、艺术、德行)的敏锐感知与不懈追求,是点燃卓越人生的火种。

:麒麟足迹,大道始足下(少年成长)

核心事件:孔子在曲阜的成长轨迹;麒麟传说对其人生的潜在影响;母教对其性格的塑造;奠定其一生追求仁与礼的思想基础。

孔丘在曲阜阙里这条窄窄的巷子里,像一株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树,汲取着一切可能的养分。

母亲颜徵在是他生命中最坚实也最温暖的依靠。

她不仅是生计的支撑者,更是孔丘道德和价值观的第一位导师。

“丘儿,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孔丘和邻里孩童玩耍,因小事闹别扭时,颜徵在会放下手中的织梭,温和地教导他换位思考。

“母亲,何为‘仁’?”

小孔丘仰着脸问。

颜徵在想了想,指着窗外巷口一棵被烈日晒蔫的小草:“你看那草,若有一桶水,你是只顾自己浇灌心爱的花,还是也分些水给这可怜的草儿?心里常想着他人,常存着善意,便是‘仁’的种子了。”

她用最生活化的例子,在孔丘心中播下了“仁爱”

的核心理念。

父亲的缺失,让孔丘对“礼”

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与父子人伦,有着更深切的向往。

他常在帮母亲干活之余,跑到曲阜城里保存着周代礼乐器物的场所(如鲁大庙)附近徘徊。

他扒在墙头,痴迷地听着里面传来的庄严雅乐,想象着那些宏大仪式的场景。

有时遇到懂礼的老者在树下讲古,他会恭敬地站在一旁,听得如饥似渴,直到老者讲完散去,他还沉浸在其中反复咀嚼。

关于他出生时的麒麟传说和那份神秘的玉书,也如同一个悠远的背景音,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

虽然那玉书可能无字,或者文字玄奥难解,但它成为了一个象征。

叔梁纥在世时常对他说:“麒麟至仁之兽,吐玉书而降吾家,是天授汝以弘扬仁德之任!”

母亲颜徵在也常以此勉励他:“丘儿,你生有异象,切莫辜负了上天的期许,要成为一个德行高尚、有益于世的人。”

这传说无形中成了悬在他头顶的一盏明灯,既是一种期许,也是一种鞭策,让他从小就有一种“天将降大任”

的自觉,敦促他不断向更高的德行和学识攀登。

他性格中既有母亲的温厚仁爱,也开始显露出对规则和秩序的天然亲近。

一次,巷子里几个孩子玩打仗游戏,为了争夺“将军”

位置吵得不可开交。

孔丘走过去,并不指责,而是提议:“我们何不仿效周礼,设坛祭拜,推选贤能者为帅?”

他找来瓦片当祭器,模仿着祭祀的动作,煞有介事地主持了一场“选举”

,孩子们被他严肃认真的样子逗乐了,也真的按他说的推举了一个公认有主意的孩子,游戏得以有序进行。

小小的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