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十九载流亡路砺得君王心(2 / 4)

加入书签

王感激涕零,赐予晋国阳樊、温、原、攒茅等大片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

这不仅极大扩张了晋国领土,更让晋文公获得了“尊王”

的政治光环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声望,取代宋襄公,成为诸侯心中的新一代“老大”

候选人。

然而,南方的巨兽楚国岂容他人酣睡?楚国大将成得臣(子玉),这位在泓水之战中击败宋襄公的悍将,因其刚猛暴躁的性格被称为“刚而无礼”

他无法容忍晋国崛起,于公元前633年率楚及其盟国(陈、蔡、郑、许)大军包围了亲晋的宋国都城商丘(报当年宋襄公厚待重耳之“仇”

?抑或打击晋国势力?)。

宋国紧急向晋国求救。

晋国朝堂爆激烈争论:“救宋必与楚战,楚强,胜算几何?”

,“不救则失信于诸侯,何以称霸?”

关键人物先轸(时任中军帅,天才军事家)力排众议:“主公!

救宋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天赐良机!

但要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楚新得曹、卫(楚盟友),我军可先攻曹、卫,楚必救,则宋围自解,我可占据战场主动!”

(围魏救赵的原始版)

晋文公采纳其策,于公元前632年初,挥师东进,攻破曹国(报了当年“窥浴”

之仇),迫降卫国(卫君出逃),切断了楚军与后方盟友的联系。

子玉果然暴怒,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宋,亲率楚军主力以及陈、蔡联军,杀气腾腾地北上寻找晋军决战!

晋楚两大强国,终于在中原腹地(今河南陈留、濮阳一带)迎头相撞,一场决定未来百年华夏格局的终极碰撞即将爆!

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将士震惊的决定——撤退!

“退?君上,我军新破曹卫,士气正盛,何故未战先退?”

大将魏犨(魏武子)第一个跳出来,满脸不解和不甘。

其他将领也议论纷纷。

只有先轸和狐偃眼中闪烁着明了的光芒。

晋文公站在地图前,声音沉稳而有力:“诸君莫急。

昔日在楚,寡人曾对楚王有诺:‘他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今楚军来,寡人岂能失信于天下?”

他看着众人困惑的表情,微微一笑,眼神深邃:“退避三舍,一为践行诺言,彰显晋国信义;二为……”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撤退终点——“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楚将子玉,刚愎自用,骄悍轻敌。

我军一退再退,他必以为我军怯战,定然穷追不舍!

待其深入,远离本土,士卒疲惫,后方断绝(曹卫已被我控制),而我军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形……此乃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妙计!

此‘退避’,非真退,实乃‘请君入瓮’!”

晋军严格执行撤退命令,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开始,一口气后撤九十里,到达预定的决战地点——城濮。

楚军上下果然一片骄狂!

子玉得意洋洋:“重耳老儿,不过如此!

流亡鼠辈,焉敢与天兵争锋?追!

全歼晋军,就在今日!”

楚军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急吼吼地追到城濮,在晋军对面扎营列阵。

楚军左师由子西率领(精锐主力),右师为陈、蔡杂牌军(由子上率领),中军是子玉亲率的主力。

晋军则以先轸为中军元帅,郤溱为副;狐毛、狐偃(狐毛诈败诱敌)率上军;栾枝、胥臣(胥臣负责奇兵)率下军。

一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决战,在晨曦微露中拉开了序幕!

信守承诺是立身之本,但智慧的践行方式却能化被动为主动。

“退避三舍”

是诺言,更是阳谋。

它揭示了真正的策略:以退为进,蓄势待,在守诺的表象下,隐藏着致命一击的决心与布局。

虎啸城濮,霸业奠基(公元前632年夏四月)

核心事件:城濮之战爆;晋军用计:上军伪败诱敌;下军虎皮蒙马冲击楚右翼;侧击楚左师;楚军大败;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2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