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陶寺的观象台(3 / 5)

加入书签

需要天文观测和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

尧、土正和羲,连续几天在山顶露宿。

羲负责紧盯日出点。

土正则根据羲的指向(“再偏左一点点!”

“高了!

往下半指!”

),指挥工匠在预设的巨大夯土墙(观测墙)上,用燧石工具小心地凿刻出缝隙的雏形。

尧则沉默地站在一旁,如同定海神针,调和着羲的急躁和土正的谨慎。

“不行!

还是太宽了!”

羲在某个清晨,懊恼地抓着自己的头,指着刚刚凿开的一道缝隙,“太阳光溜进来一大片,边缘模糊,根本看不清它中心到底在哪一刻正好对准缝隙中心!”

连续几天的失败,让这个年轻人有些挫败。

土正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泥灰,蹲在缝隙前,眯起一只眼瞄了瞄,又拿出心爱的玉质圭尺仔细比划:“羲小子,别急。

这缝的宽度,我看……得比最细的柳条梢还要细才行!

而且两边必须凿得笔直,像刀切的一样!”

他抬头看向尧,“领,得用最硬的燧石凿子,手艺最好的匠人,一点点磨,不能急。”

尧点头:“准!

调‘玉工坊’的大匠‘璜’来!

告诉他,这是雕琢‘天眼’!”

3,第一缕曙光

大匠璜的到来,带来了转机。

他是陶寺最好的玉石工匠,双手粗糙却异常稳定,眼神锐利如鹰。

他带来了最坚硬的燧石钻头和细如丝的研磨石砂。

观测墙上预留的缝隙位置,开始被小心翼翼地修凿、打磨。

璜的每一个动作都凝神屏气,汗水浸透了他的麻衣。

这不是雕刻装饰品,这是在石墙上硬生生磨出一道能精确捕捉太阳运行的“天眼”

羲则进入了真正的煎熬期。

他带着几个助手,不分昼夜地守在山巅。

白天,他忍受着刺目的阳光,紧紧盯着那道正在被不断修窄、打磨的缝隙,捕捉日出瞬间阳光投射进来形成的狭窄光斑的位置。

夜晚,他仰望星空,试图从星辰的轨迹中找到与太阳运行相关的蛛丝马迹。

他累极了就裹着兽皮在冰冷的石头上打个盹,饿了就啃几口硬邦邦的粟米饼。

风吹日晒,让他原本清秀的脸庞变得黝黑粗糙,只有那双眼睛,因为长期的专注而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如星火。

“羲,歇会儿吧。”

一个助手递给他一个装水的皮囊,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担忧地说,“你看你都瘦脱相了。”

羲接过皮囊猛灌了几口水,冰凉的水让他精神一振。

他摇摇头,抹了把嘴边的水渍,指着东方天际线:“不行!

你看那边,启明星(金星)的位置又偏了!

冬天的星图和夏天的肯定不一样!

我感觉……太阳升起的最北点和最南点,一定和某些星星的位置有关!

可我……我还没找到那个关键的‘点’!”

他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

他总觉得答案就在眼前,却隔着一层薄纱。

日历翻到了夏至前的最后几天。

观象台的主体已经完成。

那道关键的主观测缝,在璜匠人鬼斧神工般的打磨下,终于达到了羲和土正要求的极致精度——宽度仅容一缕最细的阳光通过,缝隙两侧光滑如镜,笔直如刀切。

夏至前夜,尧、土正、璜、巫咸,以及部落里几位核心长老,全都登上了崇山之巅。

气氛凝重得如同绷紧的弓弦。

成败在此一举!

羲蹲在主观测缝后,背对着东方已经开始泛起鱼肚白的天空。

他的面前,是一个用纯净黄土夯筑、表面撒了一层细腻白灰粉的圆形观测点(相当于后世的光屏)。

他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几乎要撞破肋骨跳出来,手心全是冰冷的汗水。

他能感觉到身后所有人屏住的呼吸和灼灼的目光。

压力如山!

“要是……不准怎么办?”

“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

“领的威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