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禹的足迹定鼎九州(4 / 5)

加入书签

对人力极限的挑战,都是对神灵的祷告(当时的冶铸带有神圣仪式色彩)。

九鼎的铸成,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巅峰,更是一次精神的熔铸!

它将九州的魂、王者的威、所有人的敬畏与期盼,都熔进了这九尊沉默的巨鼎之中!

第三章:鼎镇九州

数月煎熬,九鼎已成。

冷却、脱范、打磨、精细修饰……当覆盖在鼎身上的最后一层保护泥壳被小心敲掉,荆山之下,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九尊巨鼎,如同九座小山,巍然矗立在阳光之下!

青铜在空气中氧化,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深沉内敛的幽绿色——后世称为“吉金”

之色。

鼎身厚重如山岳,线条刚劲有力。

鼎腹之上,图案繁复精美,栩栩如生!

冀州之鼎:清晰地勾勒出了太行山脉的雄浑走势,黄河“几”

字形大拐弯的壮阔气魄,还有象征冀州平原沃野的粟穗纹饰。

扬州之鼎:则是蜿蜒的长江下游水网、点缀着湖泊泽国,鼎身上甚至雕刻着扬子鳄(鼍)的鳞甲和振翅的水鸟。

梁州之鼎:巴山蜀水的险峻跃然鼎上,剑门之险,蜀道之难,还有那精美的桑蚕纹样……

每一个鼎,都是一部立体的地理百科全书,一轴浓缩的风物长卷!

鼎耳盘踞着威严的夔龙,鼎足则是狞厉的饕餮(传说中贪食的凶兽),象征着王权的威严和对贪婪的震慑。

禹站在九鼎中央,仰望着这些凝聚了九州精华、匠心神力、也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巨物。

夕阳的金辉洒在鼎身上,折射出沉甸甸的历史光芒。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雍州鼎上镌刻的陇山轮廓,指尖传来青铜冰凉的触感和永恒的坚实。

这一刻,十三年的栉风沐雨,无数个生死一线的瞬间,族人的汗水与牺牲,各部落领或敬畏或疑虑的眼神……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凝固在这九鼎的幽光之中。

这不是冰冷的礼器,这是山河的魂魄,是规则的化身,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基石!

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与沉甸甸的责任感,如同脚下的黄河水,在他胸中汹涌激荡。

九鼎被郑重地运往禹刚刚营建的王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

沿途所经之地,万民跪伏!

人们震惊于这神迹般的巨物,更明白了它们所代表的含义——这就是“天下”

,这就是“王权”

一种越部落、越血缘的认同感,在无数仰望的目光中悄然滋生。

在阳城宗庙前的巨大广场上,九鼎按照九州方位被安放落定。

一场庄严的仪式举行。

禹身着象征王权的玄色礼服(虽然依旧朴素),头戴冠冕,手持玉圭。

诸侯按照涂山之会划分的九州序列,再次汇聚。

禹登上高台,面对九鼎,声音洪亮如钟:

“皇天眷命,奄有四海!”

(上天眷顾授命,使我拥有四海)

“兹有九鼎,铸自九州之金,铭刻九州之形!”

“一鼎一州,象征山河永固!”

“鼎立于此,昭告天下!

自今而后,九州归一!

遵王化,守纲常!

贡赋有制,疆域不移!

敢有不庭,敢有作乱……”

禹的目光如电,扫视下方肃立的诸侯,“鼎在何处?!”

九鼎沉默如山,厚重的青铜之躯在阳光下散着无形的威压。

“……鼎,即为证!

九州为证!

天地为证!”

禹的声音如同最后的夯声,重重敲定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群山呼海啸:“禹王万岁!

九州永固!

……”

声浪直冲云霄。

这呼声,自内心。

洪水滔天时的绝望,并肩治水时的团结,洪水退去后对新生的渴望,以及对这九鼎所象征的秩序与力量的敬畏,都融汇在了这呼喊之中。

仪式尾声,一个高大的身影才匆匆赶到,神色带着几分傲慢和不以为然——防风氏领(防风氏部落以勇武着称)。

他并非有意迟到,只是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