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房子的公共生活(1 / 5)

加入书签

【“大房子”

的公共生活】火塘边的眼睛

鹿角婆蜷在火塘边的兽皮上,枯手指着地上炭痕:“看……洪水淹了山,雷火烧了林……活下来的人,都挤在老鼋背上……”

陶豆盯着地上扭曲的线条:“婆婆,老鼋真驮着咱祖宗?”

屋外北风卷雪粒砸在木门上,屋内却暖意融融。

领石夯把新猎的鹿肉分给老人孩子,洪钟般的笑声盖过了风声:“管它老鼋还是木筏!

记着一条——抱成团,火不灭!”

少年陶豆嚼着喷香的肉,第一次觉得,这大房子里的火光,比去年求雨那晚的篝火,更暖,更亮……

火塘边的眼睛(约公元前35oo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黄土高原)

上帝的视角俯瞰大地:

时光,就像那条从雪山奔流而下、滋养着两岸生灵的大河,不舍昼夜地向前流淌了近千年。

它带走了陶塬部记忆里那场刻骨铭心的大旱,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变迁。

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如同雨后的蘑菇,在沿河台地和肥沃的塬上越密集、壮大。

房屋不再是零星散落的样子,而是出现了规整的分区:氏族成员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堆放陶胚晾晒的作坊区、存放公共粮食的窖藏区,还有圈养家畜的围栏(注:典型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聚落布局)。

技术的进步也在悄然生——打磨石器更加精细锋利,陶窑的温度掌控更加娴熟,烧制出的陶器不仅器型多样(鼎、罐、钵、盆),上面的彩绘更是绚丽夺目,描绘着游弋的鱼、跳跃的蛙、整齐的网格,甚至出现了神秘的人面鱼纹(注:仰韶文化晚期彩陶特征)。

在经历了那场“龟甲的裂纹”

所带来的生存考验后,陶塬部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更在磨砺中壮大。

如今,它已是方圆百里内数一数二的强大聚落。

人口的繁衍,财富的积累,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集体事务(祭祀、议事、纠纷调解、大型劳作的组织),都呼唤着一个新的、更具凝聚力的核心象征——一个属于全体氏族成员的“大房子”

在陶塬部聚落的正中心,远离了日常居住的喧嚣,矗立起一座前所未有的宏伟建筑(注:原型参考大地湾f9o1大型房址及其特征)。

它坐落在人工夯筑起来的高出地面约一米多的坚实土台之上,俯瞰着整个聚落。

这座建筑呈醒目的长方形,东西长有十几步(约十米),南北宽也有七八步(约六米),面积比普通氏族成员居住的半地穴式或地面式房屋大了十倍不止!

(注:大地湾f9o1面积约13o平方米)它独特的外观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墙壁厚实坚固,是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中间填充着掺了草茎的红烧土块(注:类似早期版“木骨泥墙”

),再用细腻的泥浆仔细抹平。

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地面和墙壁下部——那是用当地一种特殊的、颜色白的石头(注:料礓石)细细磨成的粉末,掺上黏土和水,反复涂抹、压磨、烘烤而形成的!

坚硬、光滑、平整,甚至隐隐泛着一种温润的微光,如同打磨过的玉石面!

踩上去坚实无比,再也不用担心雨季泥泞。

墙壁下部涂抹的这层坚硬材料,既防潮又整洁,在火光映照下,反射出奇异的光泽。

这便是陶塬部的圣地——那座被称为“大房子”

的公共建筑,它不仅是领的居所,更是整个氏族的心脏,灵魂的归宿。

一、基石:同心戮力起高台(关键事件:氏族成员共同建造大型公共建筑)

深秋的风已经带了寒意,吹得塬上的枯草簌簌作响。

但在大房子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洒在忙碌的人群身上,蒸腾起劳动的汗味与泥土的芬芳。

“‘夯’哥!

这边木桩得再深砸半尺!

土太松!”

一个嗓音洪亮的汉子抹了把汗,冲着一处刚挖好的基础沟壑喊道。

他是“石夯”

的亲弟弟,名叫“石杵”

,和他哥哥一样有着岩石般的肩膀和无穷的力气。

“好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